Facebook的5000萬用戶信息遭泄露,全網爆發“刪除臉書”運動。這或許只是一個極端案例,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很多我們不曾意識到的地方,我們的隱私正在“裸奔”。不愿公開的信息,這是對“隱私”一詞的解釋。
日前,百度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在某論壇上說了一段引發爭議的話:“如果他們(指中國人)愿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或者效率的話,很多情況下他們是愿意這樣做的。”
某外賣App首次打開要求手機定位權限。
愿意用隱私換便捷?對于這樣的觀點,網友的態度如何?3月30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在微博上進行了一個小調查。
一個調查:App上留電話和地址 超八成網友擔心隱私泄露
《網民愿意用隱私換取便利?說的是你嗎?》,3月30日,微博小調查以時下最流行的外賣App為例,對網友在便利和隱私之間如何取舍進行了解。
不用做飯、節省時間,外賣逐漸成為不少人“解決溫飽”的一個選擇。此前,有調查稱,超六成人每周至少叫2次外賣。
公司和家,是不少人在外賣App上最常用的兩個地址,而要接收外賣,電話號碼也是必不可少。在享受便捷的同時,多少人意識到要保護隱私?
在參與調查的89人中,大家對于真實姓名和家庭/公司地址,似乎并不太在意。55.95%的人會填真實信息,占比超過了填外號的人。而在是留大概位置還是精確到門牌號這一問題上,兩個選項幾乎各占一半。
對于使用這些App是否擔心泄露隱私,84.09%的受訪者表示擔心,只有少數“心大”的受訪者稱,沒有考慮過泄露隱私一事或是認為應該不會對自己的生活造成什么影響。在對隱私表示擔心的受訪者中,90.54%的人坦言,還是不得不使用這些App,不到一成的人直接拒絕使用。
一次實測:未經同意自動開啟權限 某視頻App竟要訪問聯系人
一款App究竟如何獲取你的隱私?4月1日,記者下載了幾款比較熱門的App進行了測試。
記者首先下載了一款外賣App。在初次打開App時,頁面上彈出一個“權限請求”,請求定位手機權限。選擇“禁止”后,頁面提示可能會出現功能異常,并再次詢問“設為允許”還是“保持禁止”。在繼續選擇“禁止”后,該App可正常打開。
隨后,在后臺權限管理中,雖然“定位手機”設為禁止,但“訪問聯系人”“訪問通話記錄”以及“訪問短信/彩信”等涉及隱私安全的選項也被開啟,而記者此前并未授權。
像這樣未提示就直接開啟一些隱私安全權限的App還不少,包括下載次數達2.6億次的某地圖App、下載次數達4.5億的某視頻App。讓人感到疑惑的是,這款視頻App除了“使用攝像頭”“錄音”等授權,還自動開啟了“訪問聯系人”“訪問日程”等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