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上半年”籠罩了中國聯通。除了1月凈增了8萬移動用戶之外,2015年的2月-6月,中國聯通每月均流失百萬以上移動用戶。移動用戶總數從2.99億減至2.893億,總計流失979.1萬移動用戶,半年用戶流失率3.27%。
這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用戶下滑。不過,在多位電信業內人士看來,“這很正常,電信市場要回歸理性就必須拋棄硬性的用戶增長。”其中一位聯通高層告訴記者:“這幾年的增長都存在很多泡沫,過去一年多的新政打破了這些泡沫,只不過聯通受到的影響最大。”
8月11日的媒體溝通會上,中國聯通也給出官方解釋:上半年的連續下滑,一方面是因為移動市場處于飽和狀態,幾乎沒有增長空間。而另一個原因,則是“成本壓降”、“實名制”的政策給中國聯通的傳統發展模式帶來了極大沖擊,而且,沖擊力度遠大于中國電信、中國移動。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2015上半年,中國移動新增移動用戶約860萬,中國電信新增582萬。
增長泡沫
中國的移動用戶已經進入明顯的飽和期。根據工信部2015年初統計,全國10個以上省份的移動電話普及率超過100%,移動用戶增長速度也明顯放緩。
2013年時,全國移動用戶數增長1.3億,總數達到12.34億,增長率約12%。但2014年,全國移動用戶僅增長5200萬,用戶總數達到12.86億。2015年上半年,三大運營商移動用戶累計增長僅500萬,不足去年同期的20%。
“即便是2013、2014年的增長,也有一部分是‘造出來’的,不是真實用戶。”一位中國移動人士告訴記者:“運營商的人,‘養卡’是必備的手段,一部分增長是養出來的。”
運營商一線人員往往會個人開通數百甚至數千手機號,“此類號每個月的消費可能只有幾毛錢,”該人士表示,“之所以養卡,是為了完成KPI,集團、省公司都會給一線人員攤派增長指標,很多情況下,這個指標跟市場是脫節的,只有養卡才能完成。”
但是,2013年7月,工信部出臺《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規定》,2015年1月,工信部、公安部、國家工商總局又聯合印發《電話“黑卡”治理專項行動工作方案》,要求電信企業在今年12月31日前,全部電話用戶實名登記率達90%以上。
由于養卡號碼不可能通過實名制審核,運營商只能一步步剔除這些號碼。而且,聯通集團對于KPI的要求極為嚴格,所以聯通人員養卡比例遠超另外兩家運營商。“所以,聯通受到影響最大。”該移動人士分析,“不過,這種泡沫破滅是正面的,至少聯通以后的發展上可以減少很多負擔。”
“高額的終端補貼,也帶來一些增長泡沫。”一位北方聯通高層告訴記者:“集團的要求是,終端補貼是跟用戶購買的手機、號碼綁定在一起的,但實際到了各省,會衍生出很多‘玩法’。”
比如,聯通按照集團規定,用戶購買某款三星手機可以享受數百的話費補貼,以及數百元的終端價格優惠,但是,各省、市公司往往將這些手機通過其他渠道售出,“手機給渠道去賣,話費放到網上去賣,或者換成一批時長、流量特別優惠的號碼,放到淘寶上。”一位河南的手機渠道人士告訴記者,“我們把這種做法在業內稱為‘套機’,渠道、地方公司分享了本來給用戶的補貼,而且還能補充增長KPI,集團也不管這些。”
但是,2014年下半年,國資委給三大運營商下達了“營銷成本壓降”指標之后,三大運營商大幅削減成本,甚至取消終端補貼政策。2015年Q1,中國聯通包含終端補貼在內的銷售成本減少36%,中國電信減少7.7%。
該北方聯通高層告訴記者:“于是,這種泡沫也破滅了,而且,聯通削減終端補貼比例最大,影響最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