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按鍵是好的選擇嗎
說起來,虛擬按鍵明明是目前Android系統的規范標準,索尼、LG等國際廠商也在使用,但是由于這些廠家并沒有執著于音效,同時盡可能的使用超窄邊框,所以受眾用戶中對虛擬按鍵抱怨也是寥寥。但已經自帶雙下巴技能,還堅持在虛擬按鍵點升級點,這讓HTC再一次站在了人民群眾的對立面上。
其實早期的Android系統并沒有虛擬按鍵,而是采用了當時所謂的“四大天王”按鍵:返回、主屏、菜單、搜索四個按鈕以實體鍵的形式集中在機身底部,這樣的設計能夠在四英寸的小屏幕上盡可能的留出足夠的空間,用于顯示應用信息。
不過這樣的設計思路被iPad的誕生所摧毀。統一平臺化的平板開發,尤其是屏幕橫向使用(landscape)的需求激增,令安卓四大實體按鍵顯得過時而不實用,在這樣的情況下,Android 3.0發布了新的規范,將返回鍵、Home鍵與多任務鍵以虛擬的形式集成在了屏幕底部,隨著屏幕旋轉,虛擬按鍵也可以即時調整。
但需要注意的是,與實體按鍵相比,虛擬按鍵的最大價值在于可以隨著應用切換而定制。可是過度碎片化的Android軟件開發,別說是開發者,就連谷歌自己也放棄了虛擬按鍵的優勢,最終,虛擬按鍵僅僅成為了谷歌控制手機制造商的一種手段,通過這種方式,阻止各大廠商的“去谷歌化”,而在相互制約中,犧牲的無疑是用戶體驗。
考慮到Android大多數應用是從iOS平臺中移植過來的,而由于iPhone只有一個Home鍵的簡單設定,所以大多數應用的菜單鍵與功能鍵都被設計在了應用下方,屏幕空間由于虛擬按鍵與應用菜單的重復而被嚴重浪費,這也就造成了HTC的5英寸屏幕現實的信息卻還不如4.7英寸的iPhone 6多的尷尬局面。同時,虛擬按鍵與應用的菜單欄,也讓HTC集齊了四層下巴的全部成員。
下一代幾層下巴?
面對屏幕浪費的窘境,三星和一眾國產廠商選擇了實體按鍵、魅族則選擇了自己重新定制軟件,從目前的實際使用體驗來說,三星雖然背負著抄襲者的名號,但不得不承認,使用體驗要超過虛擬按鍵的HTC。
其實在今年發布的HTC One M9+中,這家臺灣廠商一度讓消費者看到了希望,一枚實體按鍵的加入讓所有支持這家公司的粉絲都大喜過望,不過當你真正拿到手機的那一刻,你會吃驚的發現這只是一枚指紋解鎖鍵,沒有其他任何的附加功能,不僅用處單一,在使用體驗上,這枚按鈕還會干擾用戶的使用節奏,誤以為這就是home鍵而不自覺的點按。
在機場候機的時候,看見了HTC為HTC One M9+制作的巨幅廣告,“執著于心”成為今年M9+的宣傳語,不過從目前HTC發布的一款款新機型來看,執著的似乎是HTC的企業決策,而非更接地氣的用戶體驗。
不過最近一眾國產手機對于Android home鍵體驗的探索,似乎給了HTC不錯的借鑒方向,鎖屏下可解鎖,應用中點按退出,輕觸返回,雙擊后臺,長按語音助手。如果能將這些功能都集成在M9+的那枚指紋解鎖鍵上,似乎倒是一個不錯的解決方案,拋開用戶的學習成本暫且不談,至少在視覺上將大幅減輕機身正面的負擔。不過話說回來,這一切最快的實現時間,也需要等到2016年的第一個季度HTC的下一款旗艦機型了,至于那時候競爭激烈的手機市場又會是怎樣一個局面,我們也只能等待時間來揭曉答案了。
HTCM9 |
HTC手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