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二維碼如今已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在菜市場買菜、在商場購物、在飯店就餐、外出乘坐出租車……可以說,二維碼已經覆蓋了人們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電子支付時代,二維碼為群眾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不可否認的是,與方便快捷同行的,是無處不在的掃二維碼騙局。現實生活中,掃二維碼陷阱有多少?《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現如今,人們在做很多事情之前都習慣于掃一掃二維碼,殊不知這背后暗藏陷阱。與二維碼有關的違法犯罪現象,具體情節或許并不嚴重,但是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卻越來越常見。
掃完發現并非付款碼
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的賈女士在旅游時就遇到了二維碼詐騙。
去年12月,賈女士去唐山玩。返京那天,賈女士與朋友攔了一輛出租車趕往高鐵站。
“車費是45元,我們給司機現金,他說找不開。當時時間比較緊張,我們便提出電子支付,司機說掃碼就好。于是,我便掃了副駕駛門把手上的二維碼,司機也一直在扭頭看著我付款。支付完畢,我讓司機確認收款時,司機說沒有收到,并問我掃了哪里的二維碼。看我指著車門把手上的二維碼時,司機露出一臉無辜的神情,表示這并不是付款碼,也不知道是誰什么時候貼上的。”賈女士說。
無奈之下,賈女士又給司機轉了45元車費。
“我感覺這就是個圈套,如果說后座的二維碼是亂貼的,司機不了解情有可原,但是副駕駛的位置上貼了二維碼,司機難道真不知道嗎?如果不是怕耽誤了行程,我一定會和司機把這件事掰扯清楚。可能他就是看我們是外地人還著急趕車,所以才故意這樣做。”賈女士說。
事后,賈女士對這筆轉賬進行了舉報,但是時至今日已有半年時間,網絡平臺仍沒有給任何反饋。
經過這件事,賈女士對掃二維碼存有了戒心。她觀察后發現,被動掃二維碼可謂無處不在。
賈女士告訴記者,她在微商群里經常看到有陌生人發紅包,求其他人掃二維碼對產品進行宣傳。
“有一次我掃了二維碼后,發現連續跳轉了好幾個頁面,我感覺不對勁,就立刻退出了。”賈女士說。
不僅是網上,現實中也有邀請人們掃二維碼的現象。
“在北京市昌平區一個小區的門口,經常會有不同的人找周圍群眾掃碼,如果掃碼成功,這些人便會贈送毛絨玩具。現在想來,我覺得這也是在利用人們貪小便宜的心理誘使人們掃二維碼,不知有何目的。”賈女士說。
騎共享單車掃碼被騙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張先生也遇到過掃二維碼被騙的情形——因掃了共享單車上假的二維碼被騙走99元。
“三個月前,共享單車剛開始流行,那時候車沒有這么多,而且也沒聽說共享單車二維碼騙局,所以根本就沒這個防范意識,結果就中了套路。”張先生說。
據張先生回憶,當時天比較黑,他準備去超市購物,恰好看到路邊有一輛共享單車,便興致沖沖地掃碼,但是手機軟件并沒有跳轉到正常的密碼頁面。
“我當時就覺得很奇怪,還給客服打了電話。客服說,后臺顯示該賬戶并沒有支付押金的記錄。于是我又掃了一遍,發現還可以繼續付款,這時候我才意識到自己可能被騙了。”張先生說。
盡管被騙了,張先生仍然一頭霧水,不知道究竟是哪個環節出現了問題。經過長時間仔細研究之后,張先生才發現,原來車后座的二維碼已經被人用一種近乎于完美的方式刮掉,然后用一張透明的二維碼貼紙掉包。
“這件事主要還是由于自己粗心大意,網上轉賬是實時到賬,沒有追回機制,所以只能認栽。一般共享單車都有兩個二維碼,自那次被騙以后,我都是從客戶端進行掃碼,再三確認后才會轉賬。”張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