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叫停兩年后,掃碼支付終于迎來官方認可。昨日,多家支付機構向北京商報記者確認,稱收到由央行主管的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下發的《條碼支付業務規范》(征求意見稿)。分析人士表示,這意味著,二維碼支付獲得官方認可,行業發展將更加規范。同時,二維碼支付將迎來銀行等入局,市場爭奪戰一觸即發。
首獲官方認可
第三方支付機構人士向北京商報記者稱,近日,收到了中國支付清算協會下發的《條碼支付業務規范》(征求意見稿),意見稿中明確指出支付機構開展條碼業務需要遵循的安全標準。
對此,易觀互聯網金融總監馬韜表示,這意味著監管層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對于支付市場創新的認可。
據知情人士透露,此前,央行曾向支付清算協會、銀聯發函確認二維碼支付地位。央行要求支付清算協會在前期相關工作基礎上,按照要求,會同銀行卡清算機構、主要商業銀行和支付機構出臺條碼支付行業技術標準和業務規范,并在個人信息保護、資金安全、加密措施、敏感信息存儲等方面提出明確要求。
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認為,此次《規范》的發布,肯定了掃碼支付的合規性,一方面是對第三方支付機構二維碼支付模式的認可,同時也為銀行、銀聯等機構開展掃碼支付掃清了合規障礙。可以預期,以工行開展掃碼支付為起點,更多的銀行機構將會加入到掃碼支付的行列中來。
并不堅決的叫停
2014年3月13日,央行下發緊急文件叫停二維碼支付等面對面支付服務,這給當時風生水起的二維碼支付一記悶棍。
對于叫停原因,央行當時給出的解釋是線下二維碼支付存在一定的支付風險隱患。薛洪言介紹,2014年,銀聯的NFC技術尚不成熟,傳統的線下刷卡支付手段在便捷性上遠遠落后于掃碼支付,一旦掃碼支付放開推廣,必然會快速占據線下支付場景,成為重要的線下支付手段。不過,二維碼存在易復制、安全性弱等缺點,在央行對掃碼支付這種新型的支付手段缺乏評估和充分了解前,自然會擔心掃碼支付大規模放開后的風險隱患,所以叫停了二維碼支付業務。
馬韜表示,新技術的產生,監管還未跟上,安全標準和機制以及責任需要明確,在主掃過程中存在資金盜刷以及冒用的風險。
而除去安全方面的考慮,有分析人士直言,二維碼支付之所以被叫停,一方面因為央行對于新生事物的接受需要時間,另外,微信支付、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大肆布局二維碼支付,并且不走銀聯通道,直接動了銀聯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