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知情人士獲悉,中國移動正在考慮“廢掉”飛信,將其并入到在今年將要推出的融合通信業務中(簡稱RCS),目前該方案還在討論中。飛信作為中國移動曾經輝煌過的業務,如今面對微信等互聯網OTT業務的不斷分食,正走向生命的盡頭。
去年2月,中國移動總裁李躍發布了RCS白皮書,提出向“三個新”轉型,即將現有的通話、短信、聯系人轉型成為新通話、新消息、新聯系,李躍當時表示:“運營商將抓住用戶對于通信的基本需求,構建互聯網轉型的優勢。”
所謂新通話是基于VoLTE的通話體系,將徹底改變現有的語音系統,給用戶提供更清晰、高質量、多樣化的通話系統;短信、彩信的神話時代已經被即時通訊軟件打破,運營商需要新的消息系統重新構建優勢(類似微信);新聯系將構建通信的社交體系,過去手機電話本呈現的只是電話號碼之間的關系,只有電話溝通,缺少位置、頭像、狀態等社交信息。
從業務形態來看,中移動RCS完全包含了以“社交”為核心的飛信業務。“飛信的發展已遠不如前幾年,RCS是運營商避免淪為管道、轉向流量經營的重要內容,所以飛信融入RCS是大勢所趨。”該知情人士表示。
對于運營商來說,OTT對其傳統短信和話音業務的沖擊無異于釜底抽薪,在此情況下,以互聯網思維謀求轉型、通過自我革新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便成為中國移動的出路,而飛信似乎成為其變革路上的第一個“犧牲品”。
飛信的活躍度下降超20%
據一份內部數據顯示,由于微信等強勢競品的沖擊,手機飛信人均業務量從去年12月的42條下降至29條,零消息量用戶從55%增長至83%。
用戶總量雖然去年達到4億戶(用戶接收到飛信用戶信息自動算一戶),但活躍度去年相比2013年的9000萬戶有所下滑,比例超過20%,手機飛信更為嚴重;PC飛信由于承載用戶日常工作溝通需求,受沖擊相對較小。
究其原因,飛信用戶的社交關系鏈大部分轉移到微信等互聯網競品,用戶在飛信的停留時間和溝通需求有所減少,導致飛信日活躍用戶數逐漸下降。與此同時,飛信收入下降較為明顯。
該內部數據顯示,2014年飛信平臺口徑收入9億元,同比下降3.1億,降幅26%。飛信收入下降主要原因是:曾占據飛信收入主體的上行短信收入同比下降2.4億元。
除了外部的競爭壓力外,飛信本身存在的問題一直是其發展的最大障礙。用運營商人士的話來講,“‘既要守住圍墻內,又要搶到圍墻外’的對抗性思維和創新基因的缺乏,讓中移動很難經營移動互聯網的產品。”
相關資料顯示,2007年面對QQ的強勢發展勢頭,中移動推出飛信對抗QQ。憑借其PC與手機互通,短信與消息的無縫互轉功能,并依托中移動龐大的網內基數,飛信發展迅速,至2011年中期飛信活躍用戶數接近8270萬。在國內IM軟件市場,飛信曾躋身前三名。
但在飛信的運營過程中,中移動運營互聯網產品的狹窄思路暴露無遺,直到2012年,飛信才開放非移動用戶的注冊。因為在電信運營商的固有思維以及考核機制下,中移動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應對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的競爭。目前,飛信已經打通三大運營商,但不同運營商的用戶使用飛信時需繳費。
讓人驚訝的是,中移動今年主推的RCS延續了這樣的思路,只有中移動的用戶才能自動添加到新聯系中,RCS跟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并不互通,這些思維恰恰與微信等競品強調用戶體驗第一的思維完全背離。
此外,盡快將飛信用戶資源變現的運營商商業目標,也加速了飛信的衰敗。一位地方運營商人士對記者表示:“現在我們仍然有飛信的考核指標,主要考核活躍用戶數,提升活躍用戶數就是為了更好的收益。”
之前,中移動曾計劃將飛信、飛聊兩個產品合并、重構升級為融合通信產品,使其成為正面應對OTT業務競爭的主要產品。但由于把握時機滯后,加上上述思維的產品運營,飛聊發展兩年不足300萬用戶被放棄。
那么,如果此次飛信能夠并入RCS,會扭轉中移動不斷下滑的業務和能夠應對互聯網OTT的競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