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行止到2013年,智能手機引領的掌上的性能戰爭依然如火如荼的進行;雖然2013年的競爭焦點已經從單純的性能比拼到了體驗至上的時代,不過作為更高級別用戶體驗的有力支持,以Cortex-A15、big。LITTLE架構以及Krait為代表的高端處理器性能依然備受關注。截至目前,年初CES所發布的幾款重磅級處理器平臺都已經有實際出貨產品為依托,這也就直接催生了我們對于2013年旗艦級別智能機處理器的性能橫向測試。
四足鼎立 2013旗艦手機處理器性能橫評
這里我們所選擇的來自四大移動處理器廠商的高通驍龍600、驍龍800、三星Exynos5410、Tegra4、英特爾Atom Z2580已經包含了2013年的主流高端處理器平臺,但是Exynos 5420由于沒有產品并未包含進該橫評當中(而且未來可能改變現有只能四核同時工作的狀況),另外未包含的聯發科8核處理器也可能在年內問世。
四大品牌旗艦手機處理器簡介
驍龍600系列處理器,2013年1月在美國CES發布,采用最高主頻達1.9GHz的四核Krait 300微架構CPU與Android 320 GPU,支持LPDDR3內存,無調制解調器;28nm LP制程。驍龍600目前擁有APQ8064T、APQ8064M兩種型號。
驍龍600 SoC架構(圖片來自高通官網)
驍龍800系列處理器,2013年1月在美國CES發布,采用最高主頻達到2.3GHz的四核Krait 400微架構CPU與Adreno 330 GPU、Hexagon V5 DSP以及目前最快的4G LTE Cat4調制解調器;28nm HPm制程;支持UHD超高清視頻以及7.1聲道環繞聲,USB 3.0。驍龍800目前擁有MSM8974 (LTE)、MSM8274 (HSPA+)、MSM8674 (CDMA)、MSM8074 (No Modem)四種型號。
驍龍800 SoC架構(圖片來自高通)
驍龍600與去年的APQ8064廣受歡迎的情況非常相似,被包括HTC One、美版三星S4、華碩PadFone Infinity、小米2S、vivo Xplay等眾多明星機型采用。驍龍800目前被三星GALAXY S4 LTE-A版本、索尼Xperia Z Ultra XL39h、索尼Xperia Z1 L39h、三星Note 3、LG G2以及小米手機M3所采用。
Exynos Octa是首個基于ARM big。LITTLE架構的八核心處理器,采用四核Cortex-A15代表“超高性能”的集群和四核Cortex-A7代表“功耗節省”的集群組合;綜合表現方面據官方稱將比上一代Exynos處理器性能提升70%,而功耗可以下降20%。三星該處理器當中的Cortex-A15四核與Cortex-A7四核采用物理上分開的方式;其中A7頻率為200--1200MHz,A15頻率為200--1800MHz。
Exynos 5410規格(圖片來自AnandTech)
目前采用該平臺的機型為三星GALAXY S4和魅族MX3,采用升級版Exynos 5420的機型為三星GALAXY Note 3。
Tegra 4系列處理器,2013年1月在美國CES發布,采用四核Cortex-A15架構,并延續之前的“4+1”核結構(額外的處理器同樣為A15內核,只是主頻被鎖定在500-600MHz左右),72核心頻率672MHz的Geforce ULP GPU;除此之外該家族還有Cortex A9-R4架構、主頻2.3GHz、搭配60核心GPU的Tegra 4i。
Tegra4 4+1核心結構
Tegra 4目前用于中興U988S、小米M3等智能手機,和NVIDIA出品的Project Shield游戲掌機。
英特爾Clover Trail+系列處理器,2013年美國CES發布,采用最高主頻達2GHz的雙核四線程CPU,運行頻率533MHz的PowerVR SGX544MP2 GPU,支持2GB LPDDR2內存。手機端主要型號為Atom Z2580;被聯想K900、中興Geek等手機所采用。
英特爾Clover Trail+平臺(圖片來自Intel官網)
測試平臺規格簡介:
我們選擇了vivo Xplay(驍龍600)、索尼Xperia Z Ultra(驍龍800)、小米M3(Tegra4)、魅族MX3(Exynos 5410)、聯想K900(Atom Z2580)作為測試用平臺,參數介紹見上表。
五大平臺綜合性能測試
由于智能機集成度太高,處理器之外的其他部分都可能影響到處理器最終性能表現,而我們無法規避這些誤差,那樣就成了拿各平臺的開發機測試而忽略了成品機型的真實體驗;因此開始綜合性能測試之前有必要重申幾點關乎整個測試過程的測試條件限制。
1、關于優化,由于各廠商對于處理器平臺的優化功力不同,容易造成對該平臺本身的性能增強或減弱;雖然我們用相似屏幕分辨率(1080p,MX3略占優),相似內存容量挑選了除處理器外其他參數盡量相同的機型來規避誤差,但仍然有可能由于上述原因造成實際測試成績與各處理器平臺理論成績的差距。
2、關于降頻,大部分機型出于續航和熱量控制兩方面的考慮,不能夠持續高負載的運行,長時間運行會出現降頻現象;由于不同廠商采取的溫控策略不同,我們無法統一,因此這也會對最終結果帶來誤差。
3、關于測試條件,所有機型測試過程統一在相同恒定室溫條件下進行,每項測試每次完成之后自然冷卻至室溫,再重新進行第二次或者其他項測試,以此來規避高溫降頻對于最終性能的影響。
4、關于電池策略,小米3這樣的機型當中包含“均衡模式”“性能模式”這樣的電池策略,為了探究各平臺的最大性能,有該策略的機型開啟“性能模式”,其他保持默認模式。
5、關于型號區別,由于各個廠商的調校,不同平臺最終出貨可能并不處于它的最高主頻上;而且例如驍龍600、800這樣的處理器也都各自有8974、8974AB不同的型號;這部分誤差同樣需要考慮。
6、關于續航發熱,由于不同機型的續航發熱不僅與處理器有關,還與屏幕、射頻信號耗電、各機型散熱措施等有著非常大的關系,因此這里的測試不包含這兩方面內容。
綜合性能測試從CPU、GPU兩部分來考慮處理器平臺的性能表現,同時我們采用的AnTuTu Benchmark 4.0也是兼顧到了多任務和Android虛擬機性能兩方面。
該部分測試采用三次測試取最高分的方式。Tegra4,也就是性能模式的小米3在這里得到最高分,接下來是驍龍800、Exynos 5410以及驍龍600,Intel Atom Z2580雙核平臺分數最低。
AnTuTu Benchmark 4.0總分
就我們所測試過的所有涉及到這幾個平臺的機型的經驗來看,Atom Z2580、驍龍600以及Exynos 5410基本符合正常表現,Tegra4也比較符合小米3發布會的展示成績(與Shiled掌機4萬分+的差距在于手機版Tegra4本身CPU和GPU頻率都有降低,而且沒有風扇散熱,滿載過程會有降頻現象),至于驍龍800尚有潛力,比如驍龍800三星Note 3的測試成績就有35000+,而且內存的分數提升并未占主要部分。
AnTuTu Benchmark 4.0各項總分
分項目來看,Tegra4平臺的多任務性能表現搶眼,驍龍800 Android虛擬機部分表現出色;同時作為值得關注的圖形能力部分,3D測試當中Tegra4的72核心GPU、Exynos5410的PowerVR SGX544 MP3 和驍龍800的Adreno 330的成績幾乎可以匹敵。
CPU性能單項測試部分
綜合測試過后,我們采用GeekBench以及幾種Javascript Benchmark測試CPU部分的性能;GeekBench 3.0采用對單核心和多核心分別的方式對CPU性能進行測試,主要衡量CPU和內存的運算能力,得分分四個大項——整數運算、浮點運算、內存性能以及內存帶寬性能。
Geekbench 3.0單核多核測試(得分越高越好)
我們依然采用了三次測試取最高分的方式;結果呈現出兩種狀況,Exynos 5410、Tegra4和驍龍800依然是不依不饒的在單核和多核測試當中分數都非常接近;而除此之外驍龍600基本保持在跟Atom Z2580一樣的水平。
Sunspider是針對的是瀏覽器測試項目,通過設備內置瀏覽器對多種數據、包括圖形等顯示速度的快慢來考量該瀏覽器的優劣,其中包括的測試項目非常繁瑣,通過對3d、access、bitops、math、string等等項目的測試得出一個總分,分值以毫秒(ms)記錄,最終數值越低,即時間越短,證明該瀏覽器性能越好。
Sunspider 1.0.1測試(得分越低越好)
作為可以從側面反映CPU性能的測試方法,sunspider并沒有拉開太大的差距,這也與其本身負載較簡單有關;就個平臺700~1000ms左右的成績來看,在網頁性能方面都不存在任何短板。
Google Octane測試(得分越高越好)
作為Google V8之后發布的新的測試套件Octane,包含以各種JavaScript密集型使用場景作為模型,從2D/3D圖形渲染,到瀏覽器內代碼編譯。該套件包含了V8基準測試套件中的所有測試,并且添加了一套新的基準測試程序,這些程序來自一些著名的web應用程序和庫。
該測試再次證明了驍龍800與Tegra4在CPU方面的運算能力,Tegra4尤為出色;其他三個平臺驍龍600稍弱,Atom Z2580與Exynos 5410也都不錯。
GPU性能單項測試部分
隨著視頻與游戲的不斷普及,近年對于GPU的性能需求并不亞于單純的拼CPU核數,因此GPU部分也是我們重點考察的內容;從對GPU的基本性能測試當中可以看出,不同平臺對于像素填充和三角形生成所給予的權重并非完全均衡,Exynos 5410的PowerVR SGX544 MP3就具備最高的像素填充效率,而三角形生成效率明顯不如驍龍800的Adreno 330以及Tegra4。
GPU像素填充率(得分越高越好)
GPU三角形生成率(得分越高越好)
接下來我們首先采用來自Futuremark的3DMark安卓版本,Android與iOS版3DMark通過IceStorm與IceStorm Extreme兩個負載場景對設備的圖形處理能力進行測試,每個場景通過兩段動畫檢驗GPU的圖形處理能力,另有一段動畫用以檢測CPU的物理渲染能力,總成績中GPU圖形測試所占比重更大。
綜合來看,無論“共同合作開發”所占的比率多大,高通的Adreno 330/320都還是表現出色的,特別以Adreno 330最佳,普通場景領先Tegra4或者PowerVR SGX544 MP3、Adreno 320二分之一之多,極限場景成績更幾乎是其他平臺GPU性能的兩倍。
3DMark(得分越高越好)
如果拆分普通場景來看各項成績,關乎CPU性能較多的物理測試當中驍龍800并不占優,而雙四核Exynos 5410顯然更突出一些;如果到了關乎GPU性能較多的圖形測試1和2當中,驍龍800 Adreno 330的性能優勢就比較明顯了。極限場景當中的成績分布與之相似,表現最好的仍然是驍龍800平臺與Tegra4平臺。
3DMark Icestorm(得分越高越好)
3DMark Icestorm Extreme(得分越高越好)
接下來是GFXBench 2.7.0,作為之前圖形測試軟件GLBenchmark 2.5.1的升級版本,其中包含了超過30個基準測試項目。主要包含高質量的3D場景,畫面更加復雜。在負載最高的T-Rex HD場景當中,驍龍800 Adreno 330以及Tegra4斬獲20fps以上的幀率,基本可以實現流暢運行;而Exynos 5410的PowerVR SGX 544 MP3以及驍龍600的Adreno 320次之,15fps左右的幀率還無法流暢運行;Atom Z2580的PowerVR SGX 544 MP2性能最弱。
GLBenchmark 2.7 T-Rex HD(得分越高越好)
作為2.5時代遺留下來的Egypt HD版本,五種平臺都可以無壓力運行在30fps以上,驍龍800基本滿幀,Tegra4也非常不錯;Exynos 5410基本與驍龍600持平。
GLBenchmark 2.7 Egypt HD(得分越高越好)
Basemark ES 2.0 Taiji是一款圖形測試軟件,其中使用了一個經過預先設計的女孩打太極的畫面場景來測試設備的三維圖形性能,從中可以了解被測試設備在游戲和圖形的背景下執行的速度有多快。該測試的結果仍然反映出與上面相似的結果,驍龍800與Tegra4接近滿幀;Exynos 5410與驍龍600次之。
Basemark ES 2.0 Taiji(得分越高越好)
Basemark X是唯一一款建立于真正的游戲引擎Unity4之上的專業評測軟件,具體來說,Basemark X是根據現在甚至將來的3D游戲使用情況來設計負荷的,可以在極高的狀態下測試設備,Basemark X主要測試的是游戲類的內容,包括了粒子特效、高級的燈光效果以及后處理,主要可以針對硬件設備的GPU性能進行測試。
Basemark X(得分越高越好)
游戲畫質及流暢度體驗測試
雖然前面用到了分門別類的Benchmark軟件,但是仍然會跟實際體驗有所差距;而且不排除某些機型根據跑分優化,因此Benchmark基準測試過后,下半部分的性能測試將著重放在體驗部分。首先我們采用公認的對處理器平臺性能要求較高的大型游戲進行實際體驗測試,除了效果對比,我們也將在稍后借此探究不同平臺的工作方式。
史詩城堡跑分示例
首先我們采用《Epic Citadel》當中自帶的Benchmark,該游戲采用unreal引擎實現,不提供試玩只提供演示;內置的Benchmark可以讓我們在最接近真實游戲場景的條件下測試GPU的性能。最終數值同樣以幀率fps表現,游戲分低畫質、中畫質、最高畫質幾檔。
史詩城堡幀數測試(得分越高越好)
都是頂尖平臺,自然不會在低畫質和中畫質檔位上面拉開差距,五種平臺的兩個畫質檔位通通接近60fps滿幀;最高畫質雖然運行起來也都沒有壓力,所有平臺在30fps以上,不過差距就顯而易見了——這次驍龍800與Exynos 5410領銜,而其他三平臺在相似的水平上。
接下來我們采用更加貼近實際使用的方式,采用《狂野飆車8》作為測試游戲。統一場景為競速賽,地圖摩納哥,車型為布加迪威龍,所有加速裝置相同;結果計算一場競速賽平均畫面幀數。(Intel平臺無可用的fps追蹤軟件,因此這里無成績)
狂野飆車8幀數測試(得分越高越好)
非常低——中畫質三個階段,驍龍800表現最佳,而到了高畫質階段,Tegra4與Exynos 5410和驍龍600都算不錯;當然這并不是說驍龍800的性能突然減弱,而是雖然同為高畫質水平,但不同GPU所適配的最終畫面仍有不同,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畫質對比看出。
各平臺遠景畫質對比
各平臺細節畫質對比
同為最高畫質級別的《狂野飆車8》同一場景,以驍龍800、Tegra4、Exynos5410所呈現的畫面最佳,其中又以驍龍800的抗鋸齒能力最佳。而驍龍600和Atom Z2580平臺所呈現的畫質顯然要第一個檔次,對于GPU性能的要求自然較弱。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這里的性能橫評不涉及功耗和發熱表現,不過長期試玩的發熱情況來看,驍龍600的vivo Xpaly散熱最佳,這也與其畫面沒有頂尖的畫質、而且機身背后良好的金屬導熱有關;其他幾個平臺的散熱狀況均不理想。
驍龍平臺游戲CPU使用分析
對大型游戲在五種平臺上的畫質以及流暢度表現有了初步了解之后,下面我們借此深入探究一下各種平臺CPU以及GPU的工作情況。
所采用的工具為系統監控器Systom Monitor(下圖右下角,實時顯示各個核心的頻率及使用狀況百分比)、Trepn分析器(左上角及右上角,記錄一段時間內的CPU頻率變化狀況)以及FPS Meter作為輔助(顯示游戲實時幀率及平均幀率)。
檢測參數及說明
首先為驍龍800平臺,初始進入游戲狀態,驍龍800 CPU以2.2GHz的高頻率工作;由于頻率很高因此前段時間僅需兩個核心開啟就可以滿足游戲計算需求。其他兩個核心維持關閉狀態。GPU則維持在450MHz的頻率保持不變,始終維持在高負載運行。
驍龍800游戲初始狀態
游戲開始階段,碰到一些復雜的光暈效果場景,也會有額外CPU核心加入輔助工作,工作頻率并不需要達到最高的2.2GHz,呈現動態變化的趨勢。GPU的工作狀態與開始時保持不變。
驍龍800游戲運行中狀態
游戲運行一段時間之后,CPU部分發熱導致手機的溫控策略實施降頻,開始運行在2.2GHz的CPU核心降到1.5GHz、1.2GHz等不同的工作節點。同時為了滿足游戲的持續需求,系統會開啟額外更多的第三、第四CPU核心(下圖分別為開啟三個核心和開啟四個核心的狀況)。此時GPU工作狀態依然不變。
驍龍800游戲運行中狀態
當溫度持續升高,CPU頻率會降到更低的主頻,比如1GHz左右和800MHz左右,此時幾乎四個核心都需要參與到游戲當中,來保證畫面效果和流暢體驗不受影響。
驍龍800游戲長時間運行狀態
驍龍800游戲長時間運行狀態
最終GPU核心也開始降頻,從450MHz降至320MHz,此時游戲尚未結束。盡管四顆800MHz的CPU核心全部參與到工作當中,但還是可以感覺到跟游戲開始時的流暢感覺存在差距,而且從實時幀數上面也可以檢測到這樣的變化。
驍龍600情況與之類似,以兩到三個核心以1.7GHz的高頻率啟動游戲;進行到一段時間,發熱導致降頻,而計算任務不變,于是需要更多核心參與工作——比如四個核心同時工作在1.1GHz水平。
驍龍600游戲初始狀態
驍龍600游戲運行中狀態
隨著游戲進行,發熱進一步累積,導致CPU核心繼續降頻;如果四核心以800MHz左右的頻率工作無法勝任游戲需求時,會偶爾出現卡頓的情況。整個過程GPU幾乎維持在400MHz的高頻狀況不變。
驍龍600游戲長時間運行狀態
5410/T4/Z2580游戲CPU使用分析
Exynos5410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為我們所采取的兩種軟件都無法支持雙四核,猜測這里顯示的為四個(A15+A7)集群——也就是虛擬CPU的工作狀況,不過并不確定,因此Exynos5410這部分的結果僅供參考。
Exynos 5410游戲初始狀態
可以看到Exynos5410以四核600MHz左右的頻率啟動游戲,按照同樣最高是四核A15的Tegra4的運行情況來說,這樣的使用率與實際有所差距,僅供參考。而且整個過程Exynos5410也始終運行在400~600MHz的低頻上面。我們猜測所采用的追蹤工具并未監測到它的所有核心活動。
Exynos 5410游戲運行中狀態
Exynos 5410游戲長時間運行狀態
Tegra4方面,游戲以兩個核心1.4GHz的頻率啟動,長時間的發熱也導致了CPU核心降頻,降至與驍龍800類似的1.1GHz四核啟動的方式。
Tegra 4游戲初始狀態
Tegra 4游戲運行中狀態
隨著時間推移,降頻現象更加嚴重,最低可以到達510MHz,這時候畫面已經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幻燈片式的卡頓,無法正常進行。測試過程所采用的小米手機3為工程機,并不保證這里的散熱策略與發售的正式機型相同。
Tegra 4游戲長時間運行狀態
Tegra 4游戲長時間運行狀態
Intel Atom Z2580的情況也比較特殊,本來雙核2GHz的它被識別成了四線程,游戲以四線程全部活動啟動。整個游戲過程該雙核CPU并未出現明顯的降頻,基本都是在以高頻核心+低頻核心的工作方式來搭配。游戲長時間進行未出現明顯卡頓。
Atom Z2580游戲初始狀態
Atom Z2580游戲運行中狀態
Atom Z2580游戲長時間運行狀態
該部分測試可以看出,由于目前Cortex-A15和Krait的功耗依然很高,因此驍龍800、600以及Tegra4在運行大型游戲過程當中都出現了因為發熱而采取的降頻現象;工作方式大致為2~3個CPU核心高頻工作進入游戲,隨時間推移CPU核心頻率下降,更多CPU核心加入工作;隨后CPU核心頻率繼續下降,各個平臺出現不同程度的卡頓。
也就是說以目前無論是A15還是驍龍Krait核心的性能,滿足這種大型游戲需求僅需雙核高頻工作即可;但由于功耗和發熱無法有效控制,導致整個系統出現降頻。如果長時間無法散熱,將直接影響畫面流暢度。
驍龍600峰值/長效性能工作方式
為了使上面的說法更具有說服力,我們記錄了5個平臺在運行《狂野飆車8》時的CPU頻率變化曲線。記錄分為兩種方式——(類比跑分狀態,短時間內高性能表現,計時100秒)和(類比日常使用狀態,長時間內的均衡性能表現,計時10分鐘)。
短時間內,驍龍600用到最多的為前兩核,而且核心2和3都有不同程度降頻現象,核心4則不常啟動或運行在較低的1GHz頻率。
長時間內,降頻現象更加明顯;核心1在以1.7GHz的高頻運行6分鐘左右之后,降至1GHz或800MHz水平。核心2也偶有降頻,最終同樣降至800MHz,核心3、4偶爾運行,基本閑置。
因此經過10分鐘的長時間使用,原本四核1.7GHz的驍龍600 CPU僅有1顆核心使用率較高,其他2、3核心僅平均為1.3GHz左右,核心4大部分時間并不工作,因此平均頻率只有0.6GHz左右。
驍龍800峰值/長效性能工作方式
接下來是驍龍800平臺,與上面驍龍600所不同的是,由于驍龍800 CPU核心的性能更強,該游戲對于CPU的挑戰進一步降低,因此驍龍800的主要1、2核心從一開始就沒有持續運行在最高主頻上,而是在2.15GHz到1.2GHz之間浮動。核心3、4更是啟動次數和時間非常少,基本不需要他們加入工作。
長效工作方面,核心1、2仍然為主力核心,不過大約5分鐘過后也不得不從2.2GHz左右的高頻降至1.2GHz左右的頻率;核心3在后期比較密集的啟動來支持整體工作,核心4幾乎不參與工作。
從平均值來看,10分鐘內驍龍800的兩顆主力CPU核心的頻率平均在1.3GHz左右,核心3僅需要0.5GHz左右的頻率參與輔助即可,核心4幾乎用不到。
Exynos 5410峰值/長效性能工作方式
與上面提到的原因相同,由于追蹤軟件無法追蹤8核心變化,這里的Exynos 5410頻率變化曲線仍然只是僅作參考。這里的CPU頻率變化并無規律可循,短時間內基本維持四核心400-600MHz左右的工作頻率,偶爾有達到A15最高1.6GHz頻率的狀況。
長效工作狀況與之相似,“四核心”的平均運行頻率10分鐘內一直在400MHz~600MHz之間徘徊。偶爾有1GHz或者1.6GHz的突發頻率提升。
Tegra 4峰值/長效性能工作方式
相比無法完全偵測的Exynos 5410,Tegra4顯然更具備代表四核Cortex-A15的資格;顯然除了核心1能夠比較持續的維持在1.6GHz的高頻之外,其他核心的頻率走向非常不穩定,根據工作負載調度的幅度很大。
長效工作方面,四個A15的工作方式就比較相似、而且有規律可尋了;開始階段由于發熱不嚴重,2~3個核心輪流運行在高頻,其他核心運行在低頻或離線;它們之間的隨機切換造成了開始階段各個核心頻率變化都非常頻繁的狀況。自此之后各個CPU核心都開始降頻,穩定在800MHz~1GHz左右的水平,偶爾出現一段時間的階梯下降,但總趨勢不變。
A15的性能還是可見一斑的,10分鐘內四個核心的使用狀況都不是很多;最主要的核心1、2頻率也僅有0.7GHz左右的水平,這樣就可以滿足大型游戲的長時間運行。
Atom Z2580峰值/長效性能工作方式
英特爾Atom Z2580的工作方式應該算是最簡單的,整體雙核四線程100秒內都維持在1.5GHz左右的頻率運行,伴隨秘籍的800MHz~1.5GHz的頻率變化,雙核一直同時開啟。
長效工作方式依然如此;Atom Z2580并沒有驍龍800或者Tegra 4那樣的隨著時間進行、而出現階梯狀降頻的現象,而是整個過程兩個核心的頻率都在800MHz~1.5GHz之間頻繁變化,偶爾用到最高的2GHz主頻。
五平臺視頻解碼CPU使用分析
除此之外,我們也順便測試了高清視頻解碼對于CPU和GPU的資源需求。所采用的資源位1080p High Profile MKV格式。
驍龍600
五平臺視頻解碼CPU使用分析
驍龍800
五平臺視頻解碼CPU使用分析
Exynos 5410
五平臺視頻解碼CPU使用分析
Tegra4
五平臺視頻解碼CPU使用分析
Atom Z2580
五平臺視頻解碼CPU使用分析
可以看到這種工作已經不需要太多CPU的介入了,除非是需要軟解碼;整個過程所有平臺的CPU核心都是單核心高頻運行、或者多核心低頻運行的方式,高清視頻解碼對于所測試平臺的CPU性能消耗微乎其微。
性能橫評總結與展望
四核Cortex-A15、big。LITTLE架構、Krait升級以及Intel Clover Trail+平臺在2013年初CES的首發終于全部開花結果,旗艦機處理器性能的提升又為我們重體驗的2013年帶來了一次體驗上質的飛躍。在階段性總結了年內四個品牌、五個平臺的處理器性能之后可以大致得出這樣的結論;
驍龍800與Tegra4幾乎同時處于目前智能機處理器性能的頂峰,Tegra4具備較強的理論性能優勢,而驍龍800則適配性更佳、具備更好的實際體驗優勢;
此外驍龍600性能幾乎與Exynos 5410等同,前者在GPU性能上占優,而后者憑借big。LITTLE當中的四核A15架構從而使得CPU性能上占優;
Intel Atom Z2580雙核平臺已經沒有太多性能優勢,但總體相距其他四種平臺差距并不多。
作為本次測試的衍生結論,雖然考慮到機型差別太大我們沒有加入功耗與發熱部分的測試,但是從實際測試過程還是能夠感受到幾個新架構帶來高性能的同時,發熱情況也不容樂觀;而且隨著發熱的增加,一般系統都會啟動溫控降頻策略,從而造成該平臺長效性能的損失。簡而言之,你雖然可能拿某個平臺跑出了高分,但是運行一段時間游戲或許就會出現比其他平臺更卡的狀況。
既然ARM為了功耗控制推出了big。LITTLE架構,但這也并不是理想中從A9升級至A15的解決方式,相比與此,未來中端平臺的Cortex-A12架構還是值得期待的。
Cortex-A12架構圖(圖片引自slashgear)
據稱在相同功耗下,Cortex-A12的性能上比Cortex-A9提升了40%,同時尺寸上也同樣減小了30%。Cortex-A12也同樣能夠支持big。LITTLE技術,可以搭配Cortex-A7處理器進一步提升處理器的效能。
CPU遷移模式工作原理(圖片來自MTK)
HMU異構多任務模式工作原理(圖片來自MTK)
MTK采用的方式與三星采用的方式性能效果對比(圖片來自MTK)
就big.LITTLE架構本身來說,目前的“CPU遷移”無法全部開啟8核心的方式將有望被“異構多處理HMP”這一同時開啟8核心的方式所代替,用于Exynos 5420;因此它也仍然是最值得期待的高性能產品。當然聯發科傳言當中能夠飆到3萬分的8核心A7架構處理器也有望在第四季度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