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的手機拍照都在講究“虛化”效果,不過現在的手機的虛化效果都要依賴算法來進行調節,而雙攝像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為此而生,一個攝像頭用于成像,而 in 國外一個攝像頭則用于景深測量。
但是實際上,手機上實現的虛化效果是通過軟件算法合成的,所以在細節方面就無法實現“刀銳奶化”的效果,在細節邊緣上要差于相機拍攝的,畢竟光學上的差別并不能完全用算法代替。那么手機鏡頭的實際虛化效果怎么樣?和普通相機相比差別有多大?等效全畫幅相機什么光圈值?
首先需要引入一個標準,用于衡量實際等效效果,就以目前最常用的全畫幅相機作為標準:
等效系數=43mm÷感光元件對角線長度等效焦距=物理焦距x等效系數。Ps:43mm是全畫幅相機的對角線長度,焦距就是CMOS到鏡頭聚光點的距離。需要注意的是,相機中的英寸并不能用我們常見的25.4毫米作為換算,而是用16mm(歷史遺留問題)。
那么我們現在很多手機上采用了的1/2.3英寸的CMOS,換算成對角線長度就是7mm,與全畫幅的43mm相除,就可以得到大約8.1的系數,所以手機的f/2.0光圈實際等效全畫幅f/16的虛化效果。
決定虛化效果除了光圈大小之外,焦距的長短也是決定虛化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實際上手機上的焦距已經是換算過后的結果,因為手機追求輕薄,所以CMOS的焦距實際上非常小。以20mm的手機焦距來換算的話,其實CMOS到聚光點的距離大約是2.5mm左右。
很多攝影愛好者很喜歡說“底大壓死人”,更加嚴謹的說法是“等效光圈壓死人”才對,像同樣是50mm的全畫幅相機鏡頭,誰的光圈越大就越能讓虛化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