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閉潮”可能持續上演
面對國產手機“兩極分化”、庫存問題以及價格戰愈演愈烈的態勢,手機大佬認為,3-5家手機廠商能活下來成為“共識”,2016年手機“倒閉潮”可能持續上演。
1、“炒作”熱潮減退
此前,華為終端CEO余承東推斷,未來全球手機品牌可能就只有1-2個,而vivo全球副總裁馮磊說,進不了前5手機品牌鐵定出局,被用戶記住的手機品牌也就3-5個。金立董事長劉立榮則認為,“未來全球手機品牌不是2個,也不是20個,而是6-10個品牌這是比較靠譜。”
以中華酷聯為首的老牌手機廠商相繼承諾不搞“機海戰術”,導致手機品牌一夜之間減少80%。努比亞手機聯合創始人買東海透露,兩年前,中國有大約500個智能手機品牌,但現在數字降為接近100。
除了品牌減少外,手機廠商也在快速減少。
搜狐科技采訪了解道,國產“三線”手機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在互聯網手機中,除了小辣椒手機在某些三四級市場還可以看到,盛大手機、美圖手機、迪士尼手機、韓庚推出庚Phone、崔健的藍色骨頭手機、水木年華和汪峰與100+推出定制機,以及周杰倫的uGate等,早已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樂視手機總裁馮幸在接受搜狐科技采訪時表示,“國內手機市場規模見頂,競爭進一步加劇。產業結構會在這個過程中實現集中,自然完成優勝劣汰。另外,廠商擴大業務外延,推出其他品類產品成為一種趨勢,大家意在布局新興市場。”
2、資本“燒錢”難以持久
日前,蘇寧潤東19.3億元投資中興控股子公司努比亞,占股33.33%,此前,阿里巴巴投資5.9億美元入股手機廠商魅族、百度投資聯想的神奇工廠(聯想ZUK手機)及樂視和360投資入股酷派等,因此,也引發了手機行業投資的熱潮。
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兩年前魅族出貨量百萬相比,在阿里巴巴投資入股之后,魅族銷量取得不小增長。2015年“雙十一”,樂視、奇酷、魅族Metal等在銷量上就脫穎而出,利用注入的資金(變向的補貼)對沖量有一定作用。但是,沒有核心競爭力,靠注資“燒錢 ”勉強支撐,恐怕維持不了多久。
更為可怕的是,本來就“不差錢”的大股東之間利益博弈,讓原本可以通過創新求生的手機公司損失慘重。根據酷派公告,僅“奇酷大戰”至少給酷派集團帶來超過2億美元虧損。
手機行業競爭轉移到資本競賽,大可樂手機遭遇資金鏈斷裂,這可能是倒閉的重要原因。大可樂手機的創始人兼CEO丁秀洪說,“我們面臨了最大的困難——資金壓力,最終沒有挺過這一關。”工商信息顯示,大可樂手機母公司注冊資本3000萬元,股東主要由自然人構成,并沒有公司或者機構的投資記錄。也有報道稱,大可樂主要投資方是尼采手機,后者曾針對四到六線市場公開渠道低端品牌,但后來也因為資金壓力而銷聲匿跡。
3、供應鏈“危機”
手機廠商的危機蔓延到供應鏈危機,形成了惡性循環。我們知道,2015年10月8日晚,深圳手機供應商福昌轟然倒下,華為、中興是這場“突然倒閉”的受害者。然而,殊不知,大企業一般都會挑選類似福昌電子這樣規模的企業,小的供應商之間的競爭激烈。
“選擇優質供應商,導致諸多小供應商被淘汰出局。”一位業內人士透露,類似華為、小米這樣的大品牌廠商不會拖欠上游資金,卻集中在富士康等優勢供應鏈手里,而小型的代工廠面臨著小手機廠商的風險,遇到類似大可樂這樣說關門就關門的手機廠商風險就更大,更讓小供應商難受的是,一些小手機廠商拖欠貨款多數在3-6個月,有甚至超過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