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在智能手機領域已經不再有那么多的發明與創新了?每一個手機廠商似乎都以iPhone為追趕的標桿,帶來的結果就是市面上的手機越長越像,區別僅僅在于價格的不同。現在的智能手機追求的都是更薄、更大、更輕盈,頂多再加上一個更便宜。
我完全不反對手機變得更薄、更大、更輕,當然了,我也不介意它們變得更便宜。蘋果公司在新一代iPhone上所使用的3D-Touch功能確實也很酷,三星在Edge系列手機上使用的曲面玻璃也很有型。我很確信,手機廠商在未來會針對手機推出越來越多的此類增量式創新,只不過這些廠商總會比蘋果公司要晚上一兩步。
當然了,偶爾也會出現一些手機廠商充滿了勇氣想要更具創造性,不走尋常路。比如說圖靈手機(Turing Phone)就在安全通話方面下了一番功夫,采用了一些非常時髦的設計,該公司宣稱手機材料使用了液態金屬合金,“比鋼更硬”。
YotaPhone也是另辟蹊徑,該手機擁有雙面可讀屏幕,一面是正常手機屏幕,一面是不會熄滅的電子墨水屏,讓你在陽光直射下也可以看得清屏幕。
Phonebloks提出了一個模塊化手機的概念,讓你可以自行組裝手機,并且在想要升級固件的時候只要換掉相應的部分就可以實現。Google公司的Project Ara更是野心勃勃,希望透過開源硬件開發一款可高度模塊化的智能手機,將允許用戶自由選擇、替換甚至移除任何的零組件。但是就像我一開始所說的那樣,這些創新的想法不過都是一些手機行業中偶爾出現的雜音。
也許在一個行業中不再出現顛覆式創新之時,就是證明了游戲將要結束了,手機硬件是不是已經無法再有什么革新了?也許有朝一日大家手中的手機唯一的區別就在于里面安裝的App各不相同。所謂的定制化手機也僅僅是要在手機系統與應用軟件上下工夫而已。難道整個手機行業針對硬件的創新已經走到了盡頭?平板、纖薄、曲面玻璃,這些不是到處都有嗎?
我可不這么想,事實上我認為圍繞著智能手機還存在著很大的創新空間。破壞性的創新即將出現,也許就在不久之后。想要顛覆原有的手機硬件發展路數,就需要我們對于硬件所承擔的基本功能進行徹底的反思。
這篇文章想要探討的主要是如何才能做出新形態的手機產品。讓我們從簡單的四個方向入手,去看看如何才能打造出一個創新性手機并取得成功。這四種思考邏輯建立在簡單的觀察基礎上:矮小的大衛能夠擊敗巨人歌利亞,就是因為大衛沒有遵循歌利亞定的規則,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行事。對于想要在智能手機上進行顛覆式創新的人來說,以下就是幾條「大衛法則」:
如何才能在智能手機的戰場中避免與iPhone或者三星正面競爭呢?很簡單,那就是讓你的客戶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不要問出:我應該買這臺新手機還是iPhone呢?這是一個錯誤的思考方式,應該讓你的客戶將這種二選一的疑問變成一個肯定句:這臺新手機和iPhone我都要買下。
將正面的競爭化為一種功能上的彌補是一種全新的視野。通過這個有趣的提問,你會從另一個方向思考問題,找找看有哪些新設計能夠被用于彌補現有的手機產品。我所說的可不是一個簡簡單單戴在你手腕上的依靠藍牙連接的無用的小玩意,它還非得要與你口袋里的 iPhone 相配合才能使用。想想看,新設計手機會不會是一部功能完備的、在你的三星或者 iPhone 來電時同時響起的手機呢?如果通過云存儲能夠讓你無論使用自己的何種設備都能共享信息又如何?繞開正面非你即我的戰場,從彌補僅有一部手機無法滿足需求的角度出發,也許這一方面的手機新設計已經不遠了。
法則2:填補需求空白
一部手機是很難滿足我的所有需求的。事實上,蘋果公司早就知道了這一點,所以才推出了 iPad。如果你想坐下來休閑一番,看看書,刷刷網頁或者看一部電影,那你的 iPhone 可能就顯得太小了,而電腦又太了。如果我們順著這種邏輯走得更遠,就能夠發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 iPhone 或者是三星手機沒有填上的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