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中院依法受理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分別訴天津三星通信技術有限公司、廣東歐珀移動通信有限公司(OPPO)侵權責任糾紛案兩起公益訴訟案件。
上海市消保委訴稱,近兩年,針對消費者反映的智能手機說明書未完全告知消費者真實情況,存在內存縮水、軟件功能不清等問題,該委委托專業機構對市場上在售智能手機的多項性能開展了比較試驗。由專業機構在比較試驗中發現,抽樣的天津三星公司所售的SM-N9008S智能手機預裝各類應用軟件44個、廣東歐珀公司所售的X9007智能手機預裝各類應用軟件71個。
為保護消費者的權益不受侵害,上海市消保委根據《民事訴訟法》第55條、《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7條的規定,分別向上海市一中院提起訴訟。
一般來說,手機預裝軟件可以分為廠商預裝和刷機預裝兩大類。廠商預裝包括手機制造廠商預裝和運營商定制機預裝,即由手機生產廠商和電信運營商完成預裝。相比廠商預裝,手機出廠后的渠道預裝則是更復雜的灰色地帶。由于智能手機的價格不斷降低,已經很難再通過硬件賺錢,因此為應用開發商預裝軟件成為手機廠商、運營商、連鎖賣場新的收入來源。
據悉,上海市消保委通過運營商網點、大型電器連鎖店、手機專賣店等銷售渠道購買了20款智能手機,其中10款為通訊運營商定制機,其余10款為非定制機。試驗主要涉及手機成像系統性能、預裝軟件及容量。
比較試驗發現,20款手機中,除一款手機在成像系統性能檢測后無法開機外,其余19款手機,預裝軟件少的有30個左右,最多的一款手機達到71個。而在模擬普通消費者操作方式卸載預裝軟件時發現,按可卸載軟件的比例分,最多的占預裝軟件總數的57%,最少的占比僅有26%。各品牌廠商給予消費者選擇軟件的權限相差較大。
為了解手機在待機狀態下內置預裝軟件的流量使用情況,上海市消保委從19款手機中隨機選取了10款(5款為定制機、5款為非定制機)進行了模擬測試。在完全相同的環境和狀態下,每隔24小時記錄流量使用情況,共持續120小時。結果顯示,有9款手機存在開機、注冊入網及待機過程中消耗流量的現象,其中最多的消耗了近80MB流量。經分析該手機在開機、注冊入網時消耗的流量約為68MB,而在整個試驗期內,每天的10時41分和23時11分左右都會消耗約1MB左右的流量,120小時內總共消耗了12MB左右。其余8款手機雖不存在定時消耗流量的問題,但在120小時的試驗周期內仍有80KB—4281KB流量的消耗。
同時,在中新網IT頻道調查數據顯示,96.2%的網友手機中都被預裝了大量不可卸載的App,沒有被預裝的網友僅有3.8%。另據調查數據顯示,75.7%的調查者手機中被預裝了大量不可卸載的APP。其實,手機預裝的大量App,用戶使用率卻并不高。33%的用戶從不使用預裝軟件,40%的用戶偶爾使用預裝軟件,43%的用戶對預裝軟件無法容忍,更有85.9%的用戶曾試圖卸載預裝軟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