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傳呼機一般,小靈通也將成為明日黃花。通信技術升級換代的背景下,在國內運營多年的小靈通通信業務日前被各地運營商明確宣布退市日期,為4G鋪路。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由于存在不少小靈通用戶的反對聲音,導致小靈通退網進程并不順利。如何滿足這些用戶權益訴求,成為關鍵。
各地退網
退網已成大勢所趨。
日前,北京聯通宣布將于2014年12月31日停止小靈通服務。根據公告,北京聯通解釋稱:“由于本地無線環路業務(即小靈通業務)的設備供應和技術支持等方面的原因,小靈通的通信服務質量已難以繼續保證。”并表示,在11月15日至12月31日期間,為小靈通客戶提供轉網服務,北京聯通基于更先進的移動網絡,同步推出多項優惠轉網的策略來承接小靈通通信服務。
事實上,在北京聯通之前,全國各地運營商已多有類似舉動。
新金融記者了解到,上海電信此前公告稱,自2014年10月1日起由更先進的移動網絡承接小靈通服務。湖北電信啟動小靈通轉網工作的截止日期則為9月15日。福建電信則宣布從9月23日開始,福建境內小靈通用戶將逐步無法使用原有通信業務,等等。
“實際上小靈通已經算是超期服役了,早就應由各地運營商關閉。”深圳一位通信業人士告訴新金融記者,很早之前工信部就有規定,小靈通要在2011年年底進行退網清頻,但是到了當時規定的時間,由于尚存相當數量的用戶,運營商和工信部都未強行關閉小靈通服務,只是不再對小靈通網絡進行投資。
這構成了時下多數運營商給出的小靈通退網理由:原有的小靈通終端廠商、網絡設備廠商均已相繼停產、轉產,導致維系小靈通網絡系統正常運轉所需的設備、器材以及用戶的終端均得不到有效供應,小靈通網絡通信質量不斷下降。
“在通信技術升級換代的當下,小靈通技術、功能缺陷限制了其進一步發展,漸漸被運營商拋棄,很自然。”上述通信業人士介紹,低資費、外形酷似手機,實際上卻是固話產品的小靈通已經無法適應當下智能手機的潮流。
資料顯示,小靈通實現了將用戶端(即無線市話手機)以無線的方式接入本地電話網,使傳統意義上的固定電話不再固定在某個位置,可在無線網絡覆蓋范圍內自由移動使用。但這種功能,在3G、4G時代,優勢早已消減。
當然,更為直觀的是,用戶量的減少,也是運營商放棄小靈通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國電信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末,仍有無線市話(小靈通)用戶136萬,本季度減少113萬,比上年同期減少468萬。
電信分析師付亮認為,小靈通用戶APUR值(平均每個用戶每月貢獻的業務收入)很低,而且隨著用戶逐漸減少,早已不能夠支撐小靈通網絡的維護成本,而且現在小靈通設備的生產廠家已不再生產相關設備,運營商也難以繼續保障網絡,所以只能早日退網。
“小靈通在國內通信運營業發展歷程上,有著相當重要的一筆。”上述通信業人士表示,運營小靈通的為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兩大運營商。彼時該兩運營商主業為固網和寬帶業務,在2G時代同中國移動的市場競爭中,小靈通起了較大作用。
據了解,1997年,在日本PHS無線技術的基礎上,浙江余杭地區開通試用了我國首個名為“小靈通”的技術服務,其價格低廉、單向收費等優點很快獲得市場追捧。2006年左右,中國小靈通用戶規模達到頂峰,有9300多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