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蘋果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接受路透社采訪時,建議蘋果公司開發特制的廉價iPhone,但只面向中國和其他業績低迷的市場銷售。沃茲尼亞克說:“針對世界上的某個地區推出特制產品并不是蘋果公司的慣用做法。”但他補充說:“我覺得如果能用塑料材質來降低產品價格,那應該不錯。”他認為,通過這種方式便可增強蘋果公司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
雖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機市場,但蘋果公司今年6月在中國的份額卻僅有5%。沃茲尼亞克建議:與中國廠商合作開發與iphone“完全不同”的智能手機,但仍然以蘋果公司的品牌銷售,并由蘋果公司來對品質進行把關。他表示,廉價iPhone只適合蘋果公司并未占據主導地位的市場。在美國等該公司擁有領先優勢的地區,出售廉價iPhone將不利于公司的發展。
很顯然沃茲尼亞克并不了解中國市場,這個主意無疑也是一個“餿主意”。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智能手機市場,不是蘋果以廉價低端的iphone就可以輕易撬開市場份額的。沃茲尼亞克太小瞧中國的用戶了。廉價iPhone在中國市場不會獲得成功的理由如下:一是中國人講究的是一個面子問題。這也是為什么即使收入并不高的人也以擁有iphone為榮,甚至中國市場還被媒體爆出有的用戶為了能夠獲得iphone等時髦產品不惜*****的無知和無奈了。二是奢侈品在中國近年來大行其道。雖然iphone等蘋果產品還不算奢侈品,但是動輒數千元的價格,相比較中國本土廠商的產品價格來說,蘋果的性價比并不高。而以LV、愛馬仕等奢侈品產品在中國能夠快速流行,并帶來更多的A貨和高仿貨頻現淘寶,很多人還是為了虛榮也愿意選擇這種“假貨”,在手機市場就是山寨的流行了。
沃茲尼亞克小瞧了中國本土手機制造商的智慧和能力了。近年來,聯想、華為、酷派、小米、魅族、金立等等中國本土手機制造商的崛起速度很快,市場份額也非常大。僅僅三星還能依托機海戰術在中國本土市場獲得不菲的份額,蘋果、諾基亞等國際巨頭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一直被本土廠商壓制,就已經說明本土廠商的能力了。而且,他們在價格和外形等方面的技術積淀并不遜色于蘋果等國際巨頭,僅僅是品牌美譽度和口碑營銷方面存在著欠缺。他們的產品更加前衛和時髦,更能迎合用戶的需求。他們聯合蠶食市場份額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在技術上積累以及智能手機本身的集成度越來越高,技術的引領不再是高端用戶所獨有。
中國本土廠商更理解中國用戶的需求和喜好。可以說中國本土廠商是一直引領智能手機尺寸變化的先驅廠商,大量的大屏手機在國內市場出現,無論是多核還是屏幕質量以及對Android系統的應用都是非常前衛的,更主要的是價格并不高,多數是2千元左右的產品,這類產品和運營商良好的互動定制合作,在市場上獲得了不錯的口碑。隨著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大量的應用,包括游戲、視頻、社交、商務、閱讀等應用的流行,以及微信、微博的火爆,大屏手機逐漸被年輕用戶認可和接納。而國產手機廠商就是抓住了這一點,及時推出迎合市場的產品,得到了用戶的認可。
中國市場的運營商合作關系不可忽略。蘋果雖然和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取得了合作,但是沒有和中國移動談攏,而中國移動在中國移動市場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的,大量的用戶也是全球之冠。蘋果的傲慢并沒有和中國移動達成協議。而中國本土廠商和三大運營商的互動合作已經維持多年,他們也更能迎合運營商推廣市場的決心,大量的新品更新,和三大運營商多年的合作關系,都是在市場份額上能夠取得突破的保障。
蘋果產品的創新能力日漸凋落。無論是iphone還是iPad早已經沒有初期的特立獨行的市場標簽,相反現在的蘋果產品更像是市場跟隨者,當大量的大屏手機出現的時候,蘋果才慢慢地跟上,而且產品的突破力度不大,應用上的優勢和品質優勢和其他的競爭對手不分伯仲,當越來越多的人尋求性價比和個性的時候,蘋果產品的優勢倏忽間變得微乎其微了。市場份額難以挺進也就在所難免了。而且在移動互聯網市場,用戶的忠誠度本身就是受到制約的,是很難期盼用戶能夠死心塌地跟著你,除非你有能一直吸引他們的產品和服務,但顯然蘋果已經沒有那種優勢了。無論是三星還是中國本土手機制造商,他們更能與時俱進地迎合著用戶的需求了。
或許蘋果推出廉價的iphone產品在中國市場能小小地引來一些改變,但對中國本土市場的份額變化不會影響更大,蘋果希望通過低廉獲得更多的市場機會的希望在中國市場或許也會最終化為泡影,因為這個市場的用戶已經漸漸成熟,他們的需求并不是簡單地廉價就可以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