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堅稱小米手機硬件不掙錢的雷軍終于松口表示小米手機在量產達到30萬臺以后開始有利潤了。有行業內人士對騰訊科技表示,一款手機的硬件成本其實非常透明,只要把小米手機拆解開來,就能精確的估算出物料成本。
主流廠商手機數據圖示
但是無論國內炒的有多熱,一個無奈的現實是,從全球范圍看,智能手機的利潤仍然集中在幾家國際大牌廠商手里。
據無線市場調研機構 Canaccord Genuity 科技的分析師 Mike Walkley 表示,今年第一季度,三星和蘋果占據了全球智能手機手機利潤的99%。而蘋果的利潤是三星的兩倍。
Mike同時表示,盡管谷歌完成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但是即便它和RIM、索尼、諾基亞、HTC聯合起來,仍然很難撼動蘋果和三星在手機利潤方面的巨大優勢。不過在三星和蘋果旗艦機型下一次換代的時候,這些廠商通過OEM或許能獲得略微的利潤提升。
市場調研機構Gartner的數據顯示,蘋果公司2011年的運營利潤率達到了35%,而其他則都在15%以下。對于國內公司來說,一位宇龍酷派的高層表示,品牌手機的利潤率在20%左右,但利潤率一直在下降。
從手機銷量上看,蘋果是2011年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廠商,全年供售出8900萬臺手機,三星以8700萬臺緊隨其后。
如果僅看手機銷量,從2011年才正式進軍智能手機領域的中興和華為憑借運營商的渠道,也進入了智能手機銷量的前10位。
對一款智能手機來說,最大的成本是主板、屏幕和內存。而芯片制造商作為智能手機的上游公司,他們之間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在3G時代,高通的優勢非常明顯。由于高通是規則的制定者,所有生產WCDMA手機的公司都必須向他支付一次使用費用,并且每生產一款手機還需支付一筆授權費。
從市場份額上看,高通以24%高居首位。德州儀器和聯發科分別以12%和9%居二三位。
手機物料成本非常透明
相比國際市場,國內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同樣激烈,并且由于供應鏈非常成熟完善,兩個人一部電話就能成立一家手機公司。而現在生產一款 Android 智能手機的物料成本已經可以做到400元人民幣以下,如果成本控制得當,中高端智能手機的物料成本也僅需千元左右。
TTG 董事長、手機行業資深人士熊強告訴騰訊科技,在國內銷售的手機可以分為四類,分別為國際品牌、國內一線品牌、國內正規品牌和無牌無照廠商,而后兩類公司往往能生產出價格極地的智能手機。而且由于省去了公司管理費用、市場費用等,有時候一款同等質量的手機,手機測的出廠價可以相差20%以上。
但影響一款手機成本的因素非常眾多,采用不同供應商的產品會有不同的價格、采購量也會影響物料價格,同時還有芯片廠商的授權費用等支出。
一家深圳手機集成商的高層簡單分析了國產手機的成本構成:
主芯片的價格差異非常大,可以從幾美金到幾十美金不等;屏幕價格同樣和質量有非常大的關系,如果采用一線廠商的屏幕,3.5-5寸屏的價格在30-40美金之間;手機內存如果做到4G 512RAM,價格在11美金左右;手機攝像頭如果要做到800萬像素,價格可能高達20美金。其他比如手機殼和代工費用則相對低很多。
另外不能忽視的是生產WCDMA手機的高通授權費,通常手機廠商需要一次性支付一筆授權費,然后要按每部手機的批發價或者零售價給高通4.8%左右的分成。但如果手機量產較大,高通也會給于一定的返點。
對于一些小的手機廠商來說,要和芯片公司、手機屏幕生產公司、手機內存公司一家家去談是很困難的,更何況如果生產一個型號的手機就要付數十甚至上百萬元的芯片專利授權費,這對他們來說是極大的成本。
于是就誕生了一些專做手機供應鏈的公司,由他們來大量采購手機芯片等,小型手機廠商可以從他們手里再進行物料的集中購買。對小型手機廠商來說這幫助他們節約了成本,而對供應鏈公司來說由于大批量采購,上游公司的返點是很主要的大收入來源。
據行業內人士透露,這種公司在深圳有二十幾家,其中深圳怡亞通更是做成了上市公司,一些國際品牌也從他這里采購物料。
由于手機核心物料供應商有限,而且有供應鏈平臺的存在,手機的物料成本其實非常透明。只需知道物料清單和供應商,馬上可以知道一款手機的物料成本。
也正是因為有了供應鏈平臺公司,所以生產手機變得非常簡單。只要聯系好供應鏈平臺,聯系一家手機設計公司,聯系一家代工廠商,自己足不出戶就能生產手機。而且首單2000臺就能下單,如果市場反饋不錯,可以繼續加單。
核心競爭力缺失
但是,如果所有廠商都從供應鏈平臺采購物料,那么生產出來的手機并不會有自己的特色。對于追求品牌核心競爭力的手機公司,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做到和別人不同,而這可以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達到。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國際手機廠商為了防止山寨和模仿,最常用的就是每一款手機都用不同規格的屏幕和外觀。這就意味著他需要手機屏幕生產廠商、手機外殼生產廠商單獨為其開模生產。這一方面提高了手機的成本,但同時由于往往會簽訂優先使用協議,這也避免的競爭。
國內獲得正規拍照的手機生產廠商有數百家,他們善于模仿,但精于計算成本。如果模仿一款手機還需要重新開模來做,這顯然不符合他們的成本計算,所以往往要半年甚至更晚,等該模具可以非獨家使用的時候才開始大批量模仿。
而對國內的這些手機廠商來說,除了一線廠商,其他都不具有規模優勢。如果物料都集中采購,物料本身已經是量產的產品,成本已經最低;而如果單獨開?;蛘邌为毑少徫锪?,依照他們的手機銷量,很難產生規模效應拉低一次性投入的成本。
事實上,現在單拼手機硬件成本的時代已經過去。品牌的價值日漸突出。這也是小米手機成功的原因。而中興和華為能夠拿到運營商補貼,這一點也是大多數國內非一線品牌手機很難做到的。
雖然能夠通過供應鏈平臺降低手機物料成本,但是大多數這樣的手機廠商只能在特定市場獲得一定的成功。如果沒有品牌優勢,也沒有渠道優勢,終究無法形成規模,也很難進入利潤率較高的中高端手機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