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信用“芝麻分”的推出在市場上引發了一輪熱議和攀比。5日下午,《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杭州支付寶大樓采訪了芝麻信用相關負責人。據透露,同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的生態構建思路類似,芝麻信用今后的發展方向是以第三方底層數據服務商的身份做開放平臺,吸引政府機構和商戶入駐。
芝麻信用建開放平臺:“不擔心壞人鉆空子”
在通過購買、合作、置換等方式不斷獲取外部數據的過程中,未來在用戶芝麻分的權重比例中,來自阿里系的數據可能只會占比30%左右。
此外,民間征信機構在采集和使用用戶數據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信息安全和隱私保障等問題,上個月被央行準許籌建的8家民營征信機構是否做好了安全的準備?
自下而上
目前,芝麻分評測體系中包括了用戶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份特質、人脈關系五個維度,每個維度下面又細分出數個至數十個因素,共同構成一個龐大的數據根系,但只有這些還不夠。
以美國征信機構Zestfinance為例,其主動收集的來自互聯網上的用戶數據維度成千上萬。理論上說,維度越大,對用戶風險預測的誤差越小。
“目前我們在和政府機構談,像人口基本特征等這類數據對判斷一個人的信用價值很大。”螞蟻金服信用業務拓展負責人鄧一鳴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政府方面的數據主要以購買方式獲取,包括公安、學歷學籍部門、工商、法院、電力、煤氣公司等公共事業機構。
有意思的是,電力部門對開放數據的意愿較強烈,當水電煤繳費記錄成為芝麻分的測評變量后,這將對用戶費用的催收催繳工作有促進作用。
除了政府部門和公共服務機構外,一些本身具有大數據積累的商業公司也是芝麻信用的合作對象,比如運營商、P2P公司等,這部分可能會通過合作、置換、服務輸出等方式獲得。
鄧一鳴說,對外部數據的獲取秉承自下(商業公司)而上(政府機構)的過程,未來芝麻信用的目標是,在芝麻分的測評權重中,來自淘寶、支付寶等阿里系的數據占比降低到30%~40%。
在對外部數據的獲取中,最難啃的一塊骨頭是銀行等金融機構。盡管目前已有一些銀行進駐到支付寶錢包的服務窗,但這離數據開放還有很大距離。事實 上,相比于政府和公共事業部門,銀行也不是此前芝麻信用重要的溝通對象,一個原因是之前芝麻信用尚未獲得征信牌照,無法與金融機構合作。
現在,央行已準許了包括芝麻信用在內的8家機構試水市場化征信業務,與銀行的溝通正在加快,“相信銀行也不排斥得到更多的用戶數據信息來判斷風險。”
接受開放式監管
一位業內人士對記者分析稱,民間個人征信面臨兩個方面的潛在風險,一是征信機構在收集和使用用戶的數據時對數據和隱私的保護;另一方面是信用積分算法體系是否健全,避免“聰明的用戶”猜到評分算法,進而出現刷分、刷信用的積分濫用情況。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在芝麻分剛上線的前幾天,不少用戶對于比分數樂此不疲,某公司在收入、朋友關系、住所等方面均比較接近的兩位同事中,A在 淘寶上經常購物,B的網物頻率稍低,但B的芝麻分明顯高于A,兩個人分析后發現,B經常用支付寶給信用卡還款,而A在這方面的記錄是空白。
這是不是表明,用戶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猜到影響自己芝麻分的因素,進而投其所好地去“套取”分數?
對此,螞蟻金服首席信用數據科學家俞吳杰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芝麻信用希望告知用戶芝麻分的具體評價維度,以便逐漸培養用戶的個人信用意 識,但另一方面,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征信公司會開放自己的算法,而且后臺的算法模式是一個異常復雜的系統,即便知道某項因素可能會影響最終分數,但也不可 能知道它在龐大的細分維度中所占的權重。“我們不擔心壞人鉆空子。”
對于在采集和使用用戶數據所涉及的隱私安全方面,芝麻信用的做法是需事前征得用戶授權,比如在進入支付寶錢包的信用生活欄,選擇某項服務時,會提示被采集并使用到哪些用戶數據,用戶同意該協議后,后臺才會進行測算。
為了保證數據安全,芝麻信用內部絕大多數人接觸不到核心數據,也不知道芝麻分具體是如何算出的,盡管其內部的技術員工比例高達80%。而在一些硬件保障上,工作人員無法將數據下載到自己的電腦里。
“芝麻信用一直是持很謹慎的態度,且隨時準備接受開放式的監管。”面對未來像騰訊、拉卡拉等競爭對手的問題,鄧一鳴說,這次央行準許8家征信機 構試水,表明了個人征信市場化的明確態度,芝麻征信目前不考慮賺錢問題,而是先把征信產品做好,一起和其他征信機構將個人信用的市場培養起來,“蛋糕做大 后怎么分,交給市場。”
|
二維碼掃描下載 |
|||
分類:生活工具
評分:![]() |
||||
支持平臺:Android、Apple、Symbian、Windows Pho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