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糾葛
日本的知識產權大棒悄無聲息地揮向了中國企業。
12月29日,日立環球存儲科技公司(以下簡稱“日立GST”)宣布對中國南方匯通微硬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南方匯通”)、其中國母公司南方匯通世華微硬盤有限公司及其聯營研究機構RiospringInc.提出訴訟,控告該公司侵犯日立GST硬盤機的多項產品專利權。
目前,該訴訟已提交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北部地區地方法院進行審理。
在起訴中,日立GST要求南方匯通賠償其經濟損失,并申請一項永久性強制命令,以禁止南方匯通及相關公司在美國制造、使用、進口、發售及銷售涉嫌侵權的產品。
作為日本迄今為止影響最大的一起對華專利權訴訟,此消息一出,舉國嘩然。
據有關專家介紹,微硬盤是指1.8英寸以下的硬盤產品,由于技術含量高、工藝復雜,只有包括日立GST、希捷和中國南方匯通等少數幾家公司具有生產能力和核心專利技術。
“目前,我們已經擁有80多項專利,是少數幾家擁有核心技術的公司之一。”南方匯通公司行政副總裁劉偉告訴記者。
劉偉稱,由于南方匯通與日立GST的很多專利存在交叉,兩家公司近半年來一直在就知識產權問題進行討論,并約定2004年12月進行新一輪談判,后來,日立GST又將日期延到今年1月。想不到會談時間還沒到,日立GST就將南方匯通告上了法庭。
“我們的主張是在國際商業公平原則基礎上進行協商,也未見對方拒絕,我們怎么也想不到日立會使出這種兩面的手法。”劉偉對日立GST的誠意與企業風格表示失望。
南方匯通在一份聲明中稱:有關微硬盤技術部分,雙方各自認知擁有核心技術與知識產權,日立GST提出的議題都是十幾年以前在硬盤上的某些項目,有的專利授權本身爭議相當大,且有的已經過了保護期限。
相關數據顯示,2003年,微硬盤市場規模還很小。當年排名第一的日立GST產量不過100萬片,但是2004年開始,隨著MP3、蘋果Ipod、數碼相機和車載相機等的普及,對微硬盤的需求量大增。
劉偉認為:正是由于南方匯通的迅速發展使日立感受到了壓力。而在1月6日開幕的美國CES大展上,南方匯通有一個很龐大的新品發布計劃,可能會影響到日立GST的客戶,從而讓他們感到很不爽。
日立GST硬盤機部總經理RobertHolleran稱:“日立GST在硬盤機行業的領導地位是建立在研發,特別開發業界創新的微型硬盤機方面的基礎上。我們有責任保護公司的知識產權和我們的投資,防止不法者的盜用和侵犯。”
神秘的南方匯通
從兩年多以前開始,南方匯通在貴陽郊外都拉營的山溝中造出了微硬盤。兩年后,這家公司已經成為國際硬盤巨頭日立GST、希捷等的重要競爭對手。
南方匯通的總裁朱寶麒是臺灣人,有著20多年的IT業經驗。而他也是美國RiospringInc.的實際掌舵人。
據公開的資料顯示,RiospringInc.是一家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注冊的公司,公司經營范圍是設計、制造和銷售磁盤驅動器,擁有自行開發微型硬盤控制、機械、電氣等能力。擁有數十項設計、生產微型硬盤的專有核心技術,具備生產微型硬盤的整合能力。
美國“9·11事件”之后,原本就不景氣的美國IT業更加蕭條,這種情況下,朱寶麒非常希望Riospring拓展中國市場。2002年,在一次會議上,朱寶麒認識了原貴州省副省長陳大衛。正是他幫助朱寶麒搭上了貴州上市公司南方匯通(000920.SZ)。
2002年6月,雙方合資成立了南方匯通微硬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1.66億元,其中:上市公司南方匯通以自有資金現金出資8134萬元、占50%股份,RiospringInc.以微硬盤生產開發技術認購股份、占股25%,貴州省基礎建設投資公司擁有另外的25%股份。
目前,南方匯通在貴陽建有一家生產工廠,營銷中心設在深圳,分別在貴陽、深圳和美國等地設有研發機構。
“2004年,由于資金短缺問題限制了產能,即使這樣現在每月的產量已經達到了30萬片。”劉偉告訴記者。
據悉,2005初,南方匯通投資2億元人民幣建立的第二個生產工廠就要開工。到時候,南方匯通的兩個工廠將擁有年產微硬盤5000萬片的生產能力,而“2005年的目標是1000萬片”。
以目前每片100美元左右的價格計算,2005年南方匯通的產值將達到10億美元。
日本圖謀
“即使這場訴訟沒有任何結果,日立也可以把南方匯通拖垮。”一位知識產權律師告訴記者。因為在美國進行知識產權訴訟將花費南方匯通高額的費用。
日本松尾綜合法律事務所知識產權代理人鮫島正洋認為,外國公司在美國進行知識產權訴訟非常困難。陪審員制度對國外公司要求非常嚴格;由于美國的商業習慣是全部使用英語,語言的溝通上也可能存在問題;而律師費更是以小時為單位計算,辯護費用驚人,當年美能達就在5年的訴訟中支付了超過40億日元律師費。
美能達的遭遇很說明問題。1987年4月,美國HoneyWell公司起訴美能達公司。HoneyWell認為美能達通過使用其照相機方面的專利而使銷售額上升到了10億美元,卻從來沒有支付專利費。
在訴訟過程中,HoneyWell公司向陪審員強調了美能達公司的行為性質惡劣,結果美能達在1992年一審敗訴,被判支付9635萬美元。但是最后的結果是雙方和解,美能達支付給HoneyWell公司總計將近1.3億美元。
“如果繼續進行訴訟,美能達將面臨更多官司和高額的律師費,而其名譽也將受到損失。”鮫島正洋認為美能達當時的和解比較劃算。
正是由于在與美國的知識產權訴訟中吃了很多苦頭,使日本非常重視知識產權。據日本方面提供的數據,近年來,美國已經從日本獲得120億美元各種專利費,而日本從美國和亞洲周邊國家獲得的專利費僅有108億美元。“這之中12億美元的差額將從中國等國家得到彌補,未來中國和日本的專利戰將非常激烈。”北京同利知識產權代理公司專利代理人劉芳告訴記者。
近年來,日本專利代表團多次訪華,他們以培訓等多種形式,向中國當地企業宣傳和普及知識產權知識,強化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他們的根本目的是先通過培訓讓中國企業明白規則,然后賺錢。”劉芳認為。
面對日立GST的起訴,劉偉告訴記者:南方匯通將作好充分準備,并通過其美國研發機構應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