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上出售的手機種類繁多,產品價格和定位也各不相同,對于一些較大的手機品牌來說,幾乎每一個價位段都有相應的產品推出,很多時候一般消費者根本分不清這些手機除了屏幕大小以及價格高低之外有什么區別,手機廠商實際上區分高低端手機有很多方面,但一些銷售商或者渠道為了更簡潔直觀的表述區別,僅僅用處理器核心數或者頻率來區分,稍微細致一些的商家會提供處理器型號參數。
但對于消費者來說,這些配置并不容易理解,一款入門級5.5英寸屏幕的手機有可能只要不到千元,而高端手機也是5.5英寸屏幕,價格卻可能賣到3000元以上甚至四五千元。當然除了處理器之外還有很多影響產品價格的元素,甚至同樣品牌或者同樣處理器的手機,有些速度比較順暢,有些卻反應較慢,甚至越用越慢,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手機處理器非常重要
為什么商家會首先寫下處理器的核心數和頻率呢?因為現在的智能手機實際上和一臺PC的結構差不多,所以CPU也就是處理器至關重要。處理器的強弱往往能夠定位一個手機處在什么樣的定位甚至是價位段。
以高通公司為例子,旗下的驍龍系列處理器是非常常見的,包括三星Note8、小米6、一加5、HTC U11等等國內外大牌手機均使用驍龍835,也是目前公認最高端的市售量產處理器之一,而稍微低端一些的比如驍龍626或者驍龍630等等則最常用在中檔次手機上面,而驍龍4XX系列就常見于低端。
不同檔次處理器跑分差距很高
處理器直接決定了核心運算能力,它是一臺手機的控制中樞,也是邏輯部分的控制中心,大多數運算都通過它完成。雖然核心數量、核心頻率對處理器性能有很大影響,但并不絕對,因為即便是同樣品牌的處理器,影響處理器性能的有很多方面,這兩個參數只是眾多參考方面的一部分。比如市場上也有很多10核心處理器,但未必比4核心更強大,一些2.0GHz主頻的處理器未必比1.6GHz的效率更高。所以對于消費者來說,這些參數的可參考性是比較低的。
但相同處理器也未必意味著性能絕對持平(一加5和三星S8處理器相同)
而對于不同品牌來說,即便是同樣的處理器的兩款產品也不見得定位相同,同款處理器手機在同樣的測試平臺上也會有很多性能上的差距,這就意味著影響手機整體性能的有很多因素,存儲、GPU(圖形化處理器)等方方面面都影響性能。
內存和圖形處理器也很關鍵
影響性能測試結果的,除了處理器之外,還有存儲,3D圖形性能等等。這些硬件性能也決定了手機強弱。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驍龍660是高通公司定位中高端的處理器,而驍龍835剛才提到了,是絕對旗艦級別的產品,兩者雖然差距不是太大,但也是有明顯界限的。那么性能如何呢?
引用國內媒體對兩個處理器進行的跑分測試,大家可以看到驍龍835的綜合得分非常高,遠超過驍龍660,但是最大差距就是在于圖形處理器方面的,也就是GPU部分,單核心性能更高,但多核心性能反而不如驍龍660。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因為驍龍835使用的CPU部分是Kryo280,而驍龍660使用的是Kryo260,兩者使用的工藝制程和頻率都不同,單核心性能比10nm工藝的驍龍835低是很正常的,但多核心是考驗協同運作的,驍龍660的Kryo260在功耗控制和發熱上有明顯優勢,而且14nm工藝比較為激進的三星10nm工藝更成熟。所以多核心跑分甚至不輸給驍龍835,而我們手機主要需要的就是多核心性能。
這就是說實際上驍龍660處理器,在CPU部分的性能實際上是沒比驍龍835遜色很多的,但圖形處理器成為了短板。
內存當然也非常重要,存儲部分有RAM和ROM兩種,前者就是我們說的內存,后者可以視作手機的硬盤。當然容量是越大越好,但內存的種類也影響了讀取和寫入的速度。
前陣子有名的華為“內存門”事件引起了如此反響,就是因為宣傳當中P10手機使用了UFS2.1版本的內存,而實際發售的手機內存竟然只是eMMC5.1標準。這會對手機性能造成怎樣的影響呢?從國外媒體對不同版本P10手機的測試當中發現,存儲讀寫速度,從200MB/s到800MB/s不等,前后竟然有四倍的差距,盡管對于消費者來說,這個速度的差別體現并不是特別明顯,但毫無疑問會影響手機整體性能,甚至引發了華為在國內的信任危機。盡管問題后來被淡忘,但給所有手機廠商都提了個醒,消費者也開始更多的關注內存性能了。
網絡基帶也不容小覷
當然了,CPU、GPU和存儲是稍微了解手機產品的人都會關注的項目,還有一些大多數消費者并不以為然,但這些細節因素也直接影響手機使用速度和體驗。其中之一就是網絡基帶。
手機的基帶芯片并不是單一存在的,從處理器到信道編碼處理器再到數字信號處理器和調制解調器等等,是一個整體。但不同處理器和手機使用的基帶芯片也不一樣。而智能手機之所以讓我們生活離不開,實際上還是因為它介入了移動互聯網。而網絡速度和流暢度將決定我們日常使用的體驗。
手機除了接打電話用的GSM網絡之外,還有移動4G、3G網絡以及WiFi網絡,一般高檔手機的網絡表現普遍要好一些,這是因為使用的LTE調制解調器也不太一樣,雖然在WiFi網絡下很多手機都差不多,但出門在外同樣的環境下,更高端的LTE調制解調器就會發揮出作用。
以上圖為例子,中高端三個不同的手機分別使用驍龍835處理器、驍龍820處理器和驍龍430處理器,使用了X16、X12和X6三種不同的調制解調器,得到的測速結果也不太一樣,當然可能實際使用環境下,有很多干擾速度的因素。但是以驍龍X16為例子,他具備4x4 MIMO技術、支持64-QAM,也許你不太理解這些參數和技術的意思,更簡單的解釋,就是相比低端一些的調制解調器有更高的網絡傳輸速度和信號穩定性。
所以很多手機看上去只是處理器的變化,但實際上很多芯片都不同了,帶來的體驗也不是單獨維度的減法。
同樣底層但系統優化不同
除了蘋果之外,我們使用的手機絕大多數是Android底層系統,但國內幾乎不會出現原生Android系統,所以都是經過各個手機廠商優化后的版本。系統能夠優化的方面有很多,比如操作交互的方式,對于熱門應用的優化處理,系統流暢度,長時間使用后的碎片化問題等等。
早期手機優化不足,很多都存在卡頓的現象,但現在各大手機廠商已經對系統優化進行了充分的理解和測試,扁平化的設計廣泛存在與手機系統優化理念,系統的流暢度和易用性也得到釋放。
剛才跑分的兩臺手機系統評估結果差距并不大
我們測試的這兩臺手機,理論上處理器、存儲和圖形性能相差將近一倍,但在模擬實際操作手機的測試當中,差距并沒有那么大,兩者都超過了100分大關,意味著他們在日常使用過程中都是比較流暢的。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因為手機系統不斷優化,降低配置消耗的結果。
當然,目前一些較大的品牌在系統UI優化方面做的比較好,因此產品更受歡迎。除了流暢度之外,不同系統的功能豐富度也不一樣,這些都是影響消費體驗的重要因素。
屏幕效果影響體驗
還有一個項目至關重要,但消費者更加不重視,那就是屏幕質量。其實屏幕是智能手機最影響用戶的元件,因為無論是輸入還是輸出幾乎都是通過它完成的。
因為一般手機都是觸控輸入,現在主流是電容屏幕觸控輸入,屏幕感應手指的靜電,而不是電阻屏那樣需要感應按壓。好的屏幕輸入更順暢,可以有效屏蔽手指的汗水、水滴甚至帶著手套也能感應操作。
另外,手機輸出除了視頻就是音頻,而視頻和圖像是最主要的輸出方式,因此屏幕保險就顯得格外重要,影響屏幕性能的參數也有很多,比如像素密度,像素密度與屏幕分辨率和整體尺寸有關。剛才我們提到了同樣是5.5英寸手機,卻有可能存在數千元的價格差距,這是很正常的,因為同樣的尺寸,也有2K級別分辨率和720P分辨率的區別,前者像素點陣達到了2560*1440,后者只有1280*720,像素數量相差四倍,顯示的效果自然是天差地別,有的看上去更細膩,幾乎看不到像素顆粒,有的顆粒很大,顯示效果一般。另外畫面幀數、色彩、亮度、相應速度都會影響屏幕顯示效果。
同樣最高亮度下,屏幕表現有很大區別
屏幕尺寸差不多的情況下,用肉眼就能看出高低端手機的區別。當然還有很多隱含的因素,比如耗電、對眼睛的刺激等等。
當然了,除了處理器之外,影響手機性能和使用體驗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手機的外殼手感、攝像頭拍攝的效果,單一應用優化等等,要知道,有些手機不到千元,有些手機接近萬元,價格昂貴不僅僅是硬件堆砌的結果。今天總結的這幾點只是相對比較重要的,設計研發、相應的服務內容都不一樣。雖然有些手機有很高性價比,但一般意義下昂貴的手機品質更出色,在選擇購買手機的時候,不要只被部分參數迷了眼睛。
一加OnePlus5 |
一加手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