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憑借性價比締造業界神話的小米,如今已經無需再預約,用戶可以隨時根據自己的喜愛選擇購買相應的產品,但遺憾的是,銷量并沒有出現理想中的增幅,反而出現了大面積的庫存。
花費更少的錢,買更好的產品,性價比本是消費者獲得實惠的好機會,而消費者卻為何“辜負”好意?
把脈:中了性價比的毒
2013年第二季度,Gartner研究報告顯示,智能手機銷量首次超過功能手機,全球銷量達到2.25億部。隨之而來的是智能手機蓬勃發展的兩年,智能手機廠商進入黃金時代。在國內,中華酷聯、OPPO、小米、魅族等為首的國內手機品牌迅速上位,并帶動青橙、一加、錘子等新興品牌的誕生……
國產手機的迅速上位,性價比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頂級配置+無敵跑分+三星與蘋果綜合外觀,只需要1X99元甚至X99元,國產智能手機迅速普及。工信部數據顯示,國產品牌智能手機的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70%,其中國產手機品牌在中低端市場份額較大。這從側面證明了性價比策略的成功。
智能手機空前繁榮之時,國產廠商再次祭出性價比大旗,但卻身陷泥潭。為了突圍,國產手機品牌無奈祭起價格戰的大旗,從2000元打到千元價位,甚至到目前的百元機。價格之外,廠商玩起了配置競賽,CPU、像素、內存等都成了攀比的目標。
嚴重的同質化競爭,讓國產手機邁入了寒冬。工信部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1月到10月智能手機出貨量3.12億,年比降幅達到10.4%。其中,國產品牌手機出貨量共2.86億,年比降幅高達25.4%。另據Gartner數據,中國本土智能手機銷售量卻首次呈現下滑趨勢,2015年第二季下降4%。
利潤方面,2014年中國手機行業平均利潤率為3.2%,低于我國電子制造業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而2015年,蘋果與三星的利潤之和超過百分之百,其他廠商則全部處于不盈利的狀態。
這種嚴重同質化和廉價化機型頻繁的轟炸之下,消費者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審美疲勞。可以說,性價比成了國產廠商服下的毒藥。
解藥:做與眾不同的產品
國內很多手機廠商高喊差異化,產品卻越來越像,而且不少都在模仿iPhone,反倒是三星、LG、索尼等在差異化積極探索。
以三星為例,上半年,雙曲面屏幕造型的Galaxy S6 Edge在國內上市,京東商城創下了1小時4000部的銷量紀錄。隨后一周,該手機成為國內智能手機市場銷售最好的產品。這說明,新鮮時尚的手機對消費者有著不懈的追求。
其實,消費者并沒有對智能手機失去興趣,而是他們的關注點已經轉向了創新。在網絡上,我們總能看到很多設計者對未來手機的大膽設想,透明玻璃手機、紙片屏手機、全息圖像手機等概念手機被很多消費者所關注,但礙于目前的工業發展所限,這些概念手機還沒能面世。
像三星今年發布的Galaxy S6 Edge/Edge+創新地使用雙曲面屏幕的設計,倒是給了這個世界足夠多的眼球,三星創新獨到且極具時尚感的設計體驗,讓市場變的興奮起來。
不難看出,隨著智能手機市場充分競爭后的秩序化,持續性創新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更具創新力的精品手機,將成為產品富足之后的大眾最狂熱的追求。
叮囑:創新需要苦練內功
事實上,國產廠商也曾在創新方面尋求突破。此前,國內市場掀起了一股“無邊框”潮流,以樂視、華為、中興為首的手機廠商紛紛推出了自己“無邊框”手機。但遺憾的是因為目前工業水平的限制,“無邊框”最終差強人意,淪為炒作噱頭。
創新還需要深厚的積淀,而并非模仿和跟隨。眾所周知,蘋果開辟的“觸摸”模式引領了手機行業的顛覆式革命,打開了智能手機大門,讓眾多廠商從2007年爭相模仿至今。而隨著喬布斯的逝去,蘋果陷入創新乏力困局,智能手機產品層面可以稱得上顛覆式的創新幾乎沒有。
創新并不簡單,需要強大的技術實力和積淀,希望追求產品創新的時候,廠商一定做好充分的積累,否則還是無用之功。
有人說,創新是永遠不會過時而又充滿活力的一種藝術。目前的智能手機市場就需要這樣的一種藝術,化腐朽為神奇,終結無底洞式的硬件比拼,真正把創新的體驗帶給消費者,從而獲得永遠不會過時而又充滿活力的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