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今天是移動互聯網時代一定不會有人懷疑,移動網民的數量大幅增加超過了PC端的上網人群。這一方面得益于三大運營商樂此不疲地建設3G/4G網絡,搭建了更快更廣的無線網絡環境,另一方面恐怕就要得益于智能終端的快速普及。
在全球智能終端市場上,也發生了一系列過去難以想象的變化。昔日巨頭諾基亞、MOTO等廠商黯然退場。2007年,蘋果“驚世駭俗”的亮相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隨后以蘋果、三星為代表的新廠商迅速崛起,Android和IOS兩大陣營很快就在全球范圍普及開來。由于安卓的開源特性,更是建立起了強大的生態系,產業上下游的廠商紛紛投靠Android試圖打造一款更好用的智能終端。在這一輪換機大潮中,國產終端由于其超高的性價比、創新的商務模式以及人口紅利的釋放迅速地成長壯大。華為、酷派、小米、聯想等中國廠商快速蠶食著三星、蘋果的份額。
一時間,大家會感覺比賽到了“中國時刻”,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式增長掀起了一場巨大的臺風,而離風口最近的就是智能終端行業。
一開始,無論是小米“硬件+軟件+服務”的鐵三角模式,還是酷派的“機海”戰術,亦或是聯想的“渠道”策略,由于場內選手相對較少,市場競爭還不算特別激烈,大家倒也算相安無事了很長一段時間。然而隨著參與玩家不斷升級,各種跨界層出不窮,終端行業的競爭已經從紅海演變成血海。
這期間,雖然玩法千變萬化,但終究離不開兩個關鍵詞:“性能”和“價格”。廠商間不是在PK不斷下調的價格底線,就是在對標永無止盡的配置上限。雖然,在這一輪殘酷的肉搏戰中,也有不少優秀的勝出者,但從行業整體盈利情況看,國外廠商仍然任性地拿走了大部分的利潤。
事實上,從長遠看“跌跌不休”的價格戰對于行業健康發展并沒有什么好處,反而容易快速地釋放用戶需求,過早地透支人口紅利。
這輪戰役中,最慘烈的當屬“千元機”市場,由于目標受眾對價格的敏感性高,而競爭門檻相對較低,使得這個價位的市場空前慘烈。
那么國產手機除了打“性價比”這張牌以外,想要占領更多的市場份額還需要打什么牌?
一、產品永遠是核心。
一款產品能否在市場上獲得認可最核心的還在自身。智能手機早已從舊時堂前燕飛入百姓家。然而對于選擇千元機的這部分用戶要么是來自于功能機的遷移,要么來自于網絡制式的切換(從2/3G切換到4G)。考慮到這個價位區間,他們很有可能更加關注產品的性價比。產品好不好,市場說了算,只有在硬件配置、產品品質、軟件體驗等多個方面多管齊下,才能吸引消費者。
二、全球化是倍增器。
一直以來,國產廠牌面對國內市場都會多少有些“優越感”,畢竟中國擁有著13億人口,移動互聯網時代所帶來的人口紅利在泱泱中華表現得淋漓盡致。不少國產廠商的想法就是先消化好國內用戶市場,再考慮向海外拓展,其實這種想法有點固步自封,如今手機市場競爭如此激烈,全球化戰略不失為一條新的出路。只有穿上了全球化的鞋,走互聯網的路,才能更具競爭力!
三、玩跨界是轉換器。
在“無所不用”“無所不包”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跨界無疑又將是一項重要生產力。如何既能打出產品的品牌,又能相得益彰地獲得用戶的青睞其實是一項并不簡單的任務。可以通過影像、音樂、極客、智能家居等品牌溝通活動,向消費者傳遞自己的價值觀。
四、塑品牌是助推器。
如果說一項產品什么時候才算是在用戶心中有足夠的位置,那一定是和品牌密不可分的。事實上,這非常重要。用戶想到這個品牌,第一印象就是這個品牌的價值。堅持以產品和服務為核心,滿足用戶需求,做出真正極致的產品,讓品質為產品代言。
相信堅持做務實主義的“笨鳥”,不但先飛,而且還能飛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