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工信部統計,我國的手機用戶數量已接近13億,凡是用手機就離不開配件,龐大的市場需求讓手機配件產業蒸蒸日上。一直以來都有人說手機配件是暴利產品, 小編對于“賣手機不如賣手機殼”、“天橋貼膜哥月入過萬”等等傳說倍感興趣。與其道聽途說不如實地走訪,為了探尋不能說的秘密,于是乎便有了以下這篇“手機配件批發市場游記”。
在一個早上,小編來到位于廣州文化公園附近的手機配件批發市場,雖不及深圳華強北規模宏大,但也品類齊全,據了解附近地區的零售店和貼膜哥都從這里采購進貨。市場形式和數碼賣場差不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成山的手機配件外,還有店鋪里銷售妹子都比較年輕漂亮,難怪都是男顧客。
貼膜君的貓膩
回歸正題,“暴利”是手機配件繞不開的詞,以貼膜為例,流動小販叫賣高清膜10元、玻璃膜30元,去到賣場價格則飆升到上百元,而一些授權店貼膜價格至少也要兩三百元,小編見過最貴甚至有498元……不可否認不同品質會影響貼膜價格,但高達百倍的懸殊差距以及動不動“原裝”的說辭就難免讓人質疑其中貓膩。
詢問貼膜批發價格(非正常拍攝)
小編機智地裝成采購者向店鋪老板詢問iPhone6和6 Plus貼膜的價格,得到的回復是iPhone6高清前后貼每張只需要1元到1.2元左右,6 Plus則貴幾毛錢,至于時下最流行的鋼化玻璃膜批發價每張只需3元到5元,量大價更優。
成堆的“三無”貼膜(非正常拍攝)
詢價之后當然要看貨,老板熱情地取出iPhone6的鋼化玻璃膜展示給我們看,并介紹這是最火的2.5D貼膜,4元一張。小編把樣品翻來翻去也沒找到任何產品信息,貨架里堆滿簡單捆扎的貼膜,只用手寫標簽貼上型號、“玻璃”或者“高清”等等分類,明顯的三無貼膜產品。當我們進一步問是否有更高質量和更多功能譬如“抗指紋”、“防藍光”等等的貼膜賣,老板則表示其實都一樣,大家都是進這種貨,繼而向我們推銷貼膜包裝盒。
高大上的貼膜包裝盒(非正常拍攝)
店鋪另一面墻上掛滿了貼膜包裝盒,一眼望去全部印有知名的手機品牌商標,每個報價0.6~1元。面對此番景象,小編心里不禁感嘆:“各大廠商的原裝膜都齊了。”。
配件包裝專賣店
批發市場里還有專門批發包裝的店鋪,上面印著不是知名品牌就是各種洋文外語,總之一副“高大上”風格,老板介紹若有數量還能特別訂造。看到這里大家都心里有數,個位數的三無貼膜加幾毛錢披一件包裝外衣立馬升價百倍,至于賣多少錢全憑良心。您問我質量?呵呵。
移動電源依舊很受傷
移動電源(充電寶)是近幾年最火的手機配件之一,而關于它“爆炸”、“自燃”、“虛標”和“沙子水泥”等等的負面新聞屢屢發生,因此相關部門也曾有過整治措施,可惜此行我們還是發現了問題。
移動電源外殼(非正常拍攝)
一家店鋪貨架上數量龐大的移動電源吸引了我們的注意,機智的小編又佯裝成采購小販去聊天。問了才知道那些全是移動電源外殼,隨手拿起一個“三星”,不止商標,“CE”、“FCC”認證標志也齊備,容量標注9000mAh。我們裝小白再問有多大容量,老板表示這種體積通常只有4000mAh,但是顧客想要多大就能在外殼上標多少。也就是說,店鋪提供外殼定制服務,移動電源容量虛標就這么簡單。
與某品牌移動電源極度相似的外殼(非正常拍攝)
仔細看這一堆外殼,有的直接印刻著知名品牌LOGO,有的則與某品牌移動電源極度相似。我們了解到,類似這款標注10000mAh的移動電源38元一個,20個起批。老板沒有透露電芯的情況,只是直接說容量不足一萬,但能夠使用。
假冒名牌包裝
移動電源的包裝也能分別購買,店里面現貨最多的就是“三星”,單個價格不超過2元。我們表露出不是很滿意的樣子,店家便接著說包裝也能定制。乘機追問能不能仿制“品勝”之類的名牌包裝,老板回答只要量多就可以。先不討論山寨能達到怎樣的相似度,但絕對能騙不少人。
一想到已經有不少虛標、假冒山寨的移動電源在市面上銷售,實在心寒。
其他手機配件也堪憂
三無手機配件價格低廉(非正常拍攝)
逛批發市場會讓人有一種錢很耐花的感覺,數據線1元、手機殼2元、蘋果耳機3元……每一家店都價錢相當、款式不差、還有包裝另購。問品牌、問產地、問認證?一看就是外行,在這里沒有人在意正品,大家心里明白。
市場內還有大量充電器批發,試問了幾家店鋪價錢都在1~3元之間,其中有一家店主向我們透露了重要信息——充電器大體有三種:不足1A、普通1A和足量1A。雖然表面上都標示5V/1A的充電速度,但其實大打折扣,最差的只有500mA,普通1A實際只有850mA。老板還說外面擺攤通常只拿普通1A以下的就足夠了。
這種充電器大都故意做成蘋果原裝配件的樣子,還特意點綴“小綠點”,叫人啼笑皆非。印在上面的參數與認證標志估計只有“Made in China”是真的。確實有一些配件能用就行,就算質量差也不會造成什么大影響,但劣質充電器就非同小可,而這些山寨產品在批發市場卻甚為常見。
感悟與總結
偌大的批發市場并非那么容易逛完,由于時間關系,本次探險就到此為止,畢竟收獲有了,眼界開了。經過此行,小編作為消費者有一種“too young, too naive”的自嘲,而作為媒體工作者則產生一種要曝光的決心。最后一句總結就是手機配件行業水太深,并且存在標準缺失、監管真空等問題,建議消費者切忌盲目相信包裝和推銷,重要的配件最好通過正規渠道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