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江西、湖北、云南三省也開始攜號轉網試驗了。這個施行起來很難嗎,為什么還沒有普及開來?所謂攜號轉網,即用戶在不改變自己手機號碼的前提下,能夠轉 成其他運營商的用戶,并享受其提供的各種服務。中國香港1995年在全球最早推出固定電話號碼攜帶,此后,攜號轉網在全球廣泛流行。僅從亞洲范圍看,包括 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中國香港、澳門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均已實施。
2014年9月20日,江西、湖北、云南三省正式啟動向社會開放移動電話用戶號碼攜帶試驗。
而在已開展試點的天津、海南兩省市,超過1800萬手機用戶中兩年來提出轉網申請的用戶不到1%,試點地區僅有約7萬用戶成功辦理,申請后攜轉成功率僅為36.7%。
運營商態度不一
攜號轉網對用戶來說沒有額外的負擔,但對運營商來說卻并非如此。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報告曾指出,用戶攜號轉網申請成功率并不高,其原因是運營商為避免用戶流失,通過技術手段人為設置各種門檻,阻止用戶攜出。
對于攜號轉網政策,運營商態度不一。 對于具有用戶優勢的中國移動來說,考慮到攜號轉網對其的負面影響較大,在主觀上不是攜號轉網政策的倡導者,甚至是抵制者。
而對于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考慮到雙向攜號轉網實施效果可能會對它們帶來不確定性,它們會對單向攜號轉網政策擁有更多的期望。
不過,攜號轉網有助于促進通信業的深度競爭,這是工信部愿意看到的。
但之所以目前政府推進緩慢小心,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得平衡不同運營商之間的利益。在4G時代來臨后,三大運營商的網絡水平差別趨小,如何照顧不同運營商的利益,是攜號轉網能否成功的關鍵點之一。
技術難度與建設投入
實施攜號轉網需要運營商對現有網絡、用戶數據庫和計費系統進行升級改造和維護,這意味著網絡運營成本的增加。
比如湖北省在2013年被工信部納入攜號轉網的試驗范圍。而湖北省用了一年時間,三大運營商共投入9340萬元,用于技術改造、人員培訓等相關工作。
運營商實施攜號轉網政策不僅需要進行技術準備、數據庫建設、網絡改造,需要添加相應的設備并對現有設備進行擴容和改造,還需要解決好計費、號碼查詢和一些管理方面的問題,這些技術方面的實現都需要巨大的投資,同時也需要一定的時間。
攜號轉網的一個難點在于運營商確認號碼歸屬需要額外的資金建設投入,不但如此,由于長期以來各家手機號碼綁定的互聯網業務以及銀行業務較多,軟件以及架構體系原本就亂,如今更加為難。
電信業格局變化
現在電信行業的競爭態勢和外部環境,與四年前相比已發生了很大變化。
移動電話普及率已經很高,有的電話支持雙卡雙待,也有不少人同時持有兩個或多個號碼。同時,電信資費也逐年下降,三家運營商的套餐價格逐漸靠攏。而且,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微信、手機QQ等移動應用的普及,在某種程度上替代了手機號的功能。這些因素減弱了人們轉網的動力。
同時,在4G網絡商用的時間節點上,國內的電信業處于改革調整期,電信業走向進一步開放的局勢已經明朗。 此刻擴大攜號轉網的試點范圍,政府是在釋放進一步打破壟斷、引導市場有效競爭的信號,可見在試點積累經驗的基礎上,全面普及應該不會太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