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號難求”、“流量不清零”,“去套餐化”,包括京東、阿里、國美等第三方企業,趕在電信日前夕,紛紛啟動移動轉售業務,而170號段則成為虛擬運營商們投石問路的新名片,一群鯰魚正嘗試初步攪動電信市場漣漪。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預期的價格火拼并未出現,相反,很多虛擬運營商發布的首批資費版本,價格甚至高于電信運營商,一些試水轉售業務的廠商坦言,“在價格制定上,虛擬運營商也很糾結,處于虧損的界點。”
“170”饑餓營銷
備受關注的虛擬運營商業務,終于趕在電信日前夕,開始規模上市暖場。
5月15日,京東正式發布移動轉售業務,推出“無套餐、無合約、無低消”的通信產品,相應的170號段于5月17日預約申請,并將于5月28日正式發售;同一天,國美也正式發布移動轉售業務,時間同樣鎖定了電信日。
此前一天,阿里宣布170號段開放預約僅兩天,首批靚號儲備就已告急。北京、上海、廣州、杭州、重慶、深圳、珠海等地,“號碼一個不剩,已在緊急申請更多號碼資源。”與此同時,在微博、微信等多個社交平臺上,晾曬自己的170號碼、來電顯示,一時之間也成為網友熱炒話題。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包括話機世界、愛施德等,其實已經先行發布虛擬運營業務,但并未引起市場太多反響。互聯網廠商介入后,“170”遭遇前所未有的追捧,也讓外界質疑,虛擬運營商也在搞“饑餓營銷”?
不過包括京東、阿里等公司,對此都予以否認。
“虛擬運營商放號量受制于運營商,我們已在緊急申請拿到更多的號碼資源,下一周將再次放號。”對于號碼資源緊缺,阿里通信總經理基甸如是解釋。
京東副總裁王笑松在轉售業務發布會上,也坦承“目前號碼確實不多”,前期移動轉售業務發展,京東面向的限于會員用戶。“170作為虛擬運營商專屬號段,工信部批了1億,分攤到3家,每家只有3000多萬,而目前國內虛擬運營商已經有十幾家,這也就意味著,每家大概只有幾百萬個號碼。”“即便是放號,電信運營商也是分批次的。”王笑松進一步解釋。
據了解,目前拿到虛擬運營商牌照的企業,前后兩批累計已經達到19家。不過目前開展業務的虛擬運營商,基本都處于試商用階段,號碼發放也局限在部分城市,全國性、規模放號遠未到來。
京東移動轉售業務總經理閆小波坦言,目前京東虛擬運營商業務,還處于探索階段。“從5月28日到今年年底,京東虛擬轉售業務,都還處于公測階段,等到明年的時候,積累了相應的市場經驗之后,我們再進行更大規模的市場推廣。”
目前還是成本中心
盡管虛擬運營商聲勢浩大,但真正業務上線之后,預期的價格火拼卻未到來。
京東通信5月15日公布的170號段手機資費標準為,語音0.15元/分鐘、流量0.15元/兆、短信0.1元/條、服務費10元/月,長途、市話、漫游資費合一,通話被叫全國免費。
對于自家資費,王笑松坦言,“單價上,確實不是很有競爭力,我們也很想再低一些,但虛擬運營商必須考慮到商業模式可行度問題。”他同時表示,實際上京東內部,對于如何定價,也存在分歧,“我們希望低一些,但具體負責的同事認為,再低,我們就要賠錢了。”
王笑松沒有具體透露從電信運營商那里拿到的批發價格水平。“這么多虛擬運營商,大家拿到的價格其實都是一樣。”
價格戰似乎不是京東主打的方向,實際上,在京東轉售業務結構上,與網購和金融業務融合,才是其真正的著力點。其中一個路徑就是,京東會員購物,即可獲贈相應的通話時長和流量。根據京東通信V1階段的設計,會員每購物滿2元,獲贈1分鐘語音和1M流量。
會員獲贈資源的上限,因級別而有所差異,其中金牌和鉆石會員為500分鐘語音和500MB流量,銀牌為300分鐘語音和300MB流量;當然,如果會員退貨,相應贈送的語音和流量資源,也需要返還。
除了這種積分式優惠,170會員“購物特權”更為引人注目。根據京東方面規劃,京東會員購買并關聯170通信號碼后,享受專享特惠商品特權購物,免預約、享受特惠價、免運費。后續陸續上線多種特價商品。
“對京東而言,移動通信業務實際上起到了一個身份認證的問題,或者說鞏固會員體系。”一名業內互聯網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互聯網會員和賬戶體系中,騰訊擁有微信和QQ,阿里擁有支付寶、淘寶等,“京東在這一塊,需要補足。”
易觀國際分析師楊帆也認為,虛擬運營商業務本身,并不能夠帶來多少利潤,實際上,全球虛擬運營商規模,也不超過10%左右,“但借助通信業務的入口功能,來完善自己的業務版圖,則是虛擬運營商,尤其是互聯網企業,切入虛擬運營商的戰略考慮之一。”
在楊帆看來,目前京東、阿里還是預約放號,真正投入運營的,只有話機世界一家,但目前看來,話機世界運營效果并不好,原因是企業規模和業務資源,決定了傳統的渠道商在虛擬運營上,創新力度不大,必然轉向在資費和價格上做文章,但問題是,“虛擬運營商是零售商,基礎電信運營商是批發商,零售商怎么去跟批發商拼價格?”
相比之下,楊帆比較看好京東、阿里以及蘇寧等平臺級廠商。“他們在虛擬運營商業務上,有一個通盤考慮,是基于整體戰略布局,以虛擬運營為入口,來做自己的業務和戰略拼圖,所以,業務創新的可能和力度,比如移動轉售與電商、金融、廣告等業務的整合創新,這是傳統基礎電信運營商不具備,或者不愿意去做的。”
閆小波則直言,京東對于虛擬運營業務的定位是,“串聯起集團內部各塊業務。”通過轉售業務,拉升消費客單,同時,降低了京東的營銷成本,將是未來的一個方向。“最終希望達到的狀態是,用戶使用京東通信服務,但忘卻通信產品的存在。”
他同時坦承,目前對于虛擬運營業務,利潤考慮并不是首要的,相反,京東會投入足夠大的資源和資金投入,來為這塊業務輸血。“虛擬運營業務,不是我們的盈利或者利潤中心,而是一個成本中心,但它能帶來別塊業務增長。”
能否沖擊運營商
盡管虛擬運營商未主動挑起價格戰,但鯰魚效應已經初現。
基礎電信運營商已開始新一輪降價計劃。其中,中移動5月14日宣布,自6月1日起面向全國客戶推出4G新資費。新資費套餐門檻降至30元,同時,流量單價降幅最高也達到了50%。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備受爭議的流量清零問題,中移動也開始變通處理,首次推出了流量“季包”和“半年包”服務。
“像流量清零這種問題,其實運營商在技術或者產品設計上,很早就可以了,卻一直沒有實施,虛擬運營商一出來,電信運營商馬上就開始調整了。”閆小波表示,虛擬運營商已經開始慢慢激活電信競爭市場。
但對于所謂沖擊電信運營商,市場普遍認為言之尚早。
阿里巴巴集團公關總監顧建兵告訴記者,虛擬運營商主要還是起激活市場的作用。“我們進來后,不應先想著怎么分蛋糕,而是要先與基礎運營商一起,把蛋糕做大、做好。我們應把關注焦點從價格轉移到服務上來,如果純粹打價格戰,最后損害的是服務質量,這種情況在國外有過先例。”
一名電信行業人士則認為,虛擬運營商最終的目的是借助通信能力,來補充自己的主業發展,而不是說虛擬運營商起來,是因為看到運營商賺錢,也想從中分羹,“他們的業務模式和產品設計方向,完全不一樣。如果說誰受沖擊,可能一些原本電信價值鏈上的渠道和增值服務商,自身業務創新不足,會遭遇價值分流,甚至被洗掉。”